君子文化伦理价值: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解析
根据《孔子家语》的记载,孔子曾与鲁哀公进行对话,鲁哀公寻求人才以治理鲁国。孔子将人分为五类:庸人、士人、君子、贤人、圣人。其中,圣贤被视为儒家理想的人格,而君子则是较高的境界。孔子虽不自称圣贤,但以君子自居,鼓励人们追求成为君子。
“君子”一词中的“君”字,在文字结构上是一个会意字,由“尹”和“口”组成,根据《说文解字》的解释,君指的是治理国家的人。君子作为引领者发布政令,而小人则是跟随的普通民众。提到“君子”,人们会联想到有修养、有教养的人。《大学》中提到“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强调了家庭教育与社会价值观的融合。
这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提供了启示。如果孩子的价值观与社会的需求不一致,他们难以成为被社会认可的君子。《大学》和《论语》都强调了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等理念,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逻辑性,这些都是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之间的关联。
《礼记》中曾子提到“大孝尊亲”,即孩子通过自己的成就使父母感到尊荣。在中国传统社会,孩子的成功往往使父母感到极大的幸福。年轻人通过社会贡献获得认可,父母也因此受到尊重。中国的“扬名声,显父母”理念,体现了君子文化的深层意义。学校教育应与家庭教育协同,共同培养符合社会价值观的个体。
教育孩子时,如果孩子的行为不被社会认可,教育的方向可能出现了问题。弘扬中华道德,需要理解道与德的关系。君子不仅要光宗耀祖,还要承担社会责任。中国的家国情怀,体现了家庭与国家的相互融通。即使不能显耀父母,也不应辱没父母的名声。孝文化在君子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真正的孝顺是做有修养的君子,以扬名声、显父母。
中国人重视家庭,中国哲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关于“家”的哲学。家庭伦理放大为社会伦理时,便是“四海之内皆兄弟”。现代企业和单位强调“家人”意识,体现了家庭温暖在群体中的呈现。中国文化强调孝悌,注重家庭,从家庭走向社会的孩子,容易成为有修养的君子。
儒家强调君子的社会担当,君子是一种社会角色。要成就君子人格,需学会修身,正确安放自己的心灵,引导自己的情绪,陪伴自己的孤独。儒家强调主观能动性,认为“道,自导也”,即主动积极地自我引领。人应认识自己的天命,享受“丰富的宁静”。学会与他人相处,推己及人,换位思考。立于天地之间,做一个有爱有敬的人,走好自己的人生路。
(作者系山东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