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世界儒学大会
《周易》学派归属:经学研究的突破性认知
长期以来,关于《周易》文本形成及其学派归属等问题,学术界多有分歧,尤其是关于《易传》的学派属性,更是天水违行,颇有争议,或延续汉唐之说,将《……
传统法律文化:中华法系的伦理特质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中华优秀传……
传统文化现代转化:"古为今用"的实践范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
唐文明:中国哲学研究中真理与方法问题
现代以来学术界关于中国哲学研究方法论的讨论,主要集中于两个时段:一个是在现代中国哲学研究的初创时期,即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另一个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
曾振宇:从“仁者安仁”到“仁以为己任”:儒家仁学从孔子到曾子的演进
摘要:孔子之“仁”具有不可言说性。在人类用语言建构的意义世界中,“目之”与“默识”蕴含直觉体悟和信仰的成分。知性认识无法达到对本体的观念性把握,直觉体……
赵敬仪:“横渠四句”的内涵及其时代价值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出自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家张载的《横渠语录》,冯友兰先生称之为“横渠四句”。一千多年来,“……
朱康有:论党的自我革命的中华文化基因
“自我革命”既是我们党百年奋斗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也是我们党探索成功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历史周期率是我国历史上封建王朝摆脱不了的宿……
王江涛:好学乐教与孔颜真乐
孔颜之乐是宋明以来历代儒者津津乐道的话题,具有罕见的连续性特征。昔日周敦颐教程颢“每令寻颜子、仲尼乐处,所乐何事”(《二程集》),“寻孔颜乐处”由此……
胡大平: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号召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
温海明:荀子心“合”物论发微
关于荀子认识论的研究,学者通常都从主观和客观分别对待出发,认为荀子力图使主观“符合”客观,以期求得全面正确的认识。本文作者认为,这种看法可以说符合……
纪莺莺:“认识实践”抑或“生活实践”?——读《反求诸己:历史社会科学的实践方法论》
《反求诸己:历史社会科学的实践方法论》,罗祎楠著,商务印书馆2024年版
在《反求诸己:历史社会科学的实践方法论》(以下简称《反求诸己》)一书……
河洛文化中民本思想的现代价值——以程颐“顺民心为本”的执政理念为例
北宋思想家程颐先生说,“为政之道,以厚民生为本,以顺民心为本,以安而不扰为本。”习近平总书记引用了源于该句的“为政之要,以顺民心为本”,并在马克思主……
王杰:宋吕本中的《官箴》
《官箴》是中国古代居官格言之类的著作,共一卷,33条,作者为宋人吕本中。我国古代最大的官修图书目录《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此书多阅历有得之言,……
姜义华:人文化成 中华文明之灵魂
“人文化成”,出自《周易》之《贲卦》:“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朱康有:深刻理解“六个必须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
王杰:唐代的“四善”说
唐朝(公元618年—907年)共传21个皇帝,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最为繁荣昌盛的朝代之一。唐朝的兴盛和开放包容,吸引世界各国学习,成为当时世界经济……
楼宇烈: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久远博大,却“统之有宗,会之有元”。若由著述载籍而论,经史子集、万亿卷帙,概以“三玄”(《周易》《老子》《庄子》)、……
朱昌荣:陈廷敬家族的家训与家风
在清朝,大学士陈廷敬的陈氏家族声名远扬。这个家族在山西泽州(今晋城),跨越明清两代,人才辈出,涌现出41位贡生、19位举人,9人中进士,6人入翰林。大……
董卫国:孔子性与天道思想的情境化面向
摘 要:天道、性命等观念代表了儒家对终极价值的追求。先秦儒家尤其是孔门之仁学,并不注重对天道、性命等观念作客观学理的论述,因其认为天道、性命并非……
王杰:正人先正己 ——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律观
摘要:自律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两千多年以来,中华民族的先哲们围绕着自律思想进行了多方面的阐发,并身体力行地进行实践。一个人要自律,必……
朱承:以时代关怀驱动经典传承
经典传承对于维系中华文明的连续性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如何更好地传承历史上形成的经典依然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论域中的必有之义。人类文明的进步总……
朱保锋:孟子心目中的“大丈夫”
在中国思想史上,孟子是孔子“道统”和“衣钵”的继承者,被后人尊称为“亚圣”。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形成了以“仁政”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将儒家思想推到了……
刘余莉:更好担负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山东省曲阜市尼山圣境文化景区,中学生正在手写《论语》。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
邢广程:深刻认识中华文明统一性和包容性
6月2日,我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并作为代表作了发言。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内涵十分丰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习近平总……
卜宪群:中华文明“统一性”的历史特点与当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其中“统一性”就是“五个突出特……
粟品孝:探寻历代周敦颐文集编纂的动因
深度
周敦颐文集编纂始于南宋,明代衍生出《濂溪志》和《周子全书》。别集、专志和全书三大系列交互影响,主体内容非常接近,一般统称为周敦颐文集。……
上官茂峰:浓缩孔子一生的“连环画”
《圣迹图》是一部反映孔子生平事迹的连环图画。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一生颇为坎坷,政治上并不得意,以“仁政德治、克己复礼”的主张游说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