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现代转型:中国智慧融入当代生活的实践路径
中国传统文化进入现代生活,是我们研究历史文化的人一直以来的期待。但传统文化是个庞杂的范畴,以前并不这样笼统标称,而是研究哪一部分就用这一部分的内涵加以标称。如经济史、政治史、法律史、宗教史、哲学史、艺术史、文学史等,都是研究历史文化的一...
中国传统文化进入现代生活,是我们研究历史文化的人一直以来的期待。但传统文化是个庞杂的范畴,以前并不这样笼统标称,而是研究哪一部分就用这一部分的内涵加以标称。如经济史、政治史、法律史、宗教史、哲学史、艺术史、文学史等,都是研究历史文化的一...
近年来,荀子研究是一个重要热点,有很多新的成果,令人欣喜。梁涛的“性恶心善说”即是其中之一。我在以儒家生生伦理学[1]原理为基础重新梳理儒学发展脉络的过程中,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新的思考,有一些不同的理解,特提出来与其商榷,以共同促进荀子研...
《尚书》中有“九德官人”说: 皋陶曰:“都!亦行有九德。亦言,其人有德,乃言曰,载采采。” 禹曰:“何?” 皋陶曰:“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彰厥有常,吉哉!日宣三德,夙夜浚明...
“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牡丹历来颇受众人喜爱,那么,它是何时进入文化艺术史的?历史上,众多牡丹绘画名家留下了哪些珍贵的艺术作品? 记者从主办方获悉,20日,在第三十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知名作家荣宏君携新作《翰墨天香:...
关于孔子与《周易》的关系,传世文献记载只有三条。《论语·述尔》:“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此关键词“易”,《鲁论》作“亦”。若如此,孔子与《周易》就没有关系。《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
我想提出一个观点:我们生活在最好的时代,同时也生活在最坏的时代。最好的时代指的是我们人类是非常伟大的,发明了各类科学技术。所以,只要我们愿意,就能在整个世界范围内消除饥饿,即使从今天开始,我们也能利用科学技术来达成这个目标。然而,我们并...
摘要:“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是《论语》记载孔子人性论思想的直接材料。历代学者对此有着不同的诠释,这些诠释虽然都掺杂了时代和解释者本人等方面的因素,但也从某些方面揭示了“性相近”说的某些内涵,对于我们认识和了解“性相近”说有着重要的启发意...
所谓“纬书”,是指兴起于西汉末、定型和尊崇于东汉的一类冠以“河图”“洛书”及七经之名、伪托上天及圣人神化儒学的文献,东汉人习称“图谶”。“纬”名的出现实际上迟至东汉晚期,是时人“纬以配经”观念的一种反映。纬书的内容十分庞杂,既有数术占验...
山东要建成“一带一路”国际人文合作交流中心和重要基地,需推动齐鲁文化走向世界,促进与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互鉴,增强山东在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影响力。要有效推进齐鲁文化走出去,需要把握齐鲁文化的历史沿革及其基本内涵。 齐鲁文化的...
【提要】“情感儒学”思想在易学上的体现,可称之为“情本易学”,即以“情感”观念一以贯之地落实于对《周易》的诠释之中。由此出发,情感儒学展开了情本易学的心灵主体论、境界超越论和自然生态论。情本易学的心灵主体论建基于“人是情感的存在”命题,...
《管子》中将礼、义、廉、耻视作事关国家存亡的基石,认为“礼”的作用在于不逾“节”,能使人守规矩,充分肯定了“礼”在维护社会秩序中所发挥的作用。《礼记》中则进一步提出“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做到节制有度才能是知礼明礼的君子。可见,...
孟子性善论的特征在于以心论性,代表了儒家心性论的成熟形态。但溯本探源,孟子心性论其实是从七十子性情论发展而来的。孟子以四端论四德,将仁义礼智的根源收摄到人的内心,追寻到人的道德情感,如此则仁义内在,性由心出,将自然感情提升...
中国学是历史中国之学,也是当代中国之学。2023年11月24日,习近平主席在致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的贺信中深刻阐明了中国学研究的重要意义,指出:“溯历史的源头才能理解现实的世界,循文化的根基才能辨识当今的中国,有文明的互鉴才能实现共...
中央办公厅《秘书工作》杂志一期曾以《办公厅工作要做到“五个坚持”》为题,摘发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同中央办公厅各单位班子成员和干部职工代表座谈时的讲话,讲话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把自律看作做人、做事、做官的基础和根本。《论语》中就说,要‘修...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
摘要 宋明儒学的名称概念可分为一般总称概念和特殊学派概念两类。一般总称概念中,宋学概念大体上经历了从中义(宋代义理之学)到狭义(与阳明学相对的朱子学)再到广义(与汉学相对的宋学、宋元明清义理之学)的意义演变;道学概念大体上经历了从广...
古往今来,众人在讲到孔子的时候,通常都是将孔子道德仁义之“仁”放在首位,而独有梁漱溟先生认为,孔子最昭著的第一态度是“乐”。他是怎样寻着孔子“乐”的态度呢?这还要从他本人的生活经历与体验认知说起。 梁漱溟像 一、梁漱溟人生态度的转变...
《中庸》中记载了孔子“为政在人”的思想,其要义是为政的关键因素在于人,这一思想对中国传统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对于“为政在人”的认识,却是人言人殊。多数人认为孔子斯言是主张“人治”,排斥“法治”,强调最高统治者的“一人之治”,是中国传...
长期以来,我们将中国古代法归结为“律令体制”,也以此为基点论说中华法系。但若说中国古代法、中华法系就是“律令法”、是“律令体制”,那就有点以偏概全了。中国古代法及以之为主体的中华法系,是一个“礼法体制”,或曰“礼法法系”。“律令体制”是...
【提要】当代儒学理论已经形成一股明显的情感转向趋势,其中尤以“情理学派”为代表。目前亟需通过反思其中暴露出来的理论问题,推动当代儒学情感转向的进一步发展与深化。这十大问题包括:情感与存在的问题,即怎样阐明情感是一个“前存在者”“前主体性...
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即将在北京开幕。围绕古典学与现代文明的历史进程、中国的西方古典学的发展历程、如何发展中国式古典学等议题,中新社“东西问”专访了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古典学研究分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刘小枫。 “古典学不是一门象牙...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加快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任务之一,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性工作。新时代新征程上,构建中国哲学...
讲信修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儒家经典《礼记·礼运》篇中有一段非常著名的话:“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是目前所见“讲信修睦”最早的出处。所谓“讲信修睦”,就是人与人之间要重视诚信,进而和睦相处。“讲信修...
摘要:目前学界关于“国学”学科的设置与建设之所以存在较大争议,关键就在于对当代中国所需“国学”的实质缺乏共识。其实“国学”热的兴起和持续升温已可表明,当代中国无论是个人层面、社会层面还是国家层面,都迫切需要基于自身文化传统和国情,建立并...
作为中华文化绝佳代表的孔子有着多重身份,宋人说“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今人讲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无论是其光辉博大的思想,还是其高尚的精神品格,都值得后人学习。在众多身份之中,孔子作为教师的这一身份深入人心。孔子在春秋...
人禽之辨,学与不学。孔子提出“鸟兽不可与同群”(《论语·微子》),对人禽之辨已有相当之自觉,同时对人类区别于生生万物之独特的“类意识”亦有相当之自觉。其后,孟子将“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孟子·离娄下》)界定为“仁义”的有无,明确提...
提出“实学”何以可能的问题,估计会遭到尤其是来自实学研究内部的质疑:中国实学研究会的成立至今已历32年,开了多少次国际国内会议、出版了多少书和文章,且有国内诸多著名学者参与编写的煌煌巨著《明清实学思潮史》《中国实学思想史》奠基,抑或再说...
我国自古就有衣冠上国、礼仪之邦、华夏大地等美誉。“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卷五六)可见华夏之称,含有悠久礼仪与精美服饰等内涵。《周易·系辞下》载:“黄帝、尧、舜垂衣裳...
越是有人生历练,人们越是能够真实地体认孟子思想。以《孟子·离娄上》“反其仁”章(以下简称《孟子》7·4)为例,程颐的《周易程氏传》卷4《周易下经下·蹇》指出:“山之峻阻,上复有水,坎水为险陷之象。上下险阻,故为蹇也。君子观蹇难之象,而以...
四书五经是我国最重要的经典。中国人的文化价值观主要汇集于或者说来自四书五经。学好四书是走进五经的门径、阶梯。 四书或称“四子”,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也是中华文化的宝典。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无疑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