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儒学文化为主的网站
提供儒学经典解析和广东旅游推荐
共 50 篇文章

标签:汉学

儒学普遍性建构:杜维明《中庸》诠释的启示

  摘要:杜维明的《〈中庸〉洞见》通过对儒家经典哲学意蕴的深刻抉发,阐发了儒学的普遍意义和当代价值,建构起其独特的精神性人文主义,具有多重学术价值和方法论启示意义。《〈中庸〉洞见》把经典文本、哲学诠释、体系建构融为一体,构成一个相得益彰、互...

礼学现代诊疗:全球治理的传统文化方案

  “礼”是中国文化的传统因素,体现在重视人际往来的礼节,重视上下关系的区别,讲求约束和规范。这些因素不仅含有有利于现代化的工具功能,而且有一种使中国人民自觉妥适的文化氛围,构成了中国文化的精神气质。我们今天当然不可能也不应当企图全部恢复儒...

《论语》"文"概念:儒家经典的核心价值诠释

  摘要:《论语》中的“文”含义丰富,既反映了不同语境下的多重含义,更折射出诸子时代前后思想史上的重要转折——由德礼体系向仁礼体系的创造性转化。西周春秋时期的思想史围绕且聚焦于“德”,并塑造了德礼体系;孔子则进一步突出“仁”的意义,在仁礼互...

现象学儒学转向:中西哲学融合的新趋势_儒读汇

现象学儒学转向:中西哲学融合的新趋势

  4月21日下午,中山大学哲学系2022级研究生“哲学前沿”系列讲座第九讲在锡昌堂103室举行。讲座主题为《现象学的儒学转向与儒学现象学》,由中山大学哲学系朱刚教授主讲,张清江副教授主持,周小龙博士后评议。 主讲人中山大学哲学系朱刚教授 ...

陈来:从“儒墨不相用”到“儒墨必相用” ——在“儒墨对话高端论坛”开幕式上的总结发言_儒读汇

陈来:从“儒墨不相用”到“儒墨必相用” ——在“儒墨对话高端论坛”开幕式上的总结发言

  刚才听了四位专家学者的报告,我这里想谈谈个人的一些感想,算不上是总结。当然,这个感想不是以坚实的研究为基础,而是因第一位报告者梁涛先生的题目,与最后的一位报告者薛柏成先生的题目,都是讲“儒墨互补”的问题,我想就以此来谈谈自己关于“儒墨互...

侯乃峰:当前《论语》的研究方向与空间

  中华传统文化以儒家学说为主流,儒家学说的薪火相传又以儒学文献为主要载体。《论语》一书作为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在经学史上地位特殊,历来备受学者重视。两千多年来,《论语》流传极为广泛,其中的思想已经深深沉淀到中华民族的心理特质之中,成为...

彭林:礼乐教化 道一风同_儒读汇

彭林:礼乐教化 道一风同

  编者按   12月24日,《光明日报》第3版刊登国际儒学联合会顾问、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浙江大学马一浮书院兼任教授彭林先生的文章《礼乐教化 道一风同》。现转发全文。   2024年是国际儒学联合会成立30周年。故宫博物院与国际儒学联合...

颜炳罡: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_儒读汇

颜炳罡: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

  编者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流传至今的许多典故在今天依然有着璀璨的思想价值。大众日报理论版今起推出“新论语”栏目,寻古思今,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敬请期待。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

罗峰:王维山水诗的超逸与情志

  作为古代山水诗的高峰,盛唐诗人王维对山水别具一格的描绘备受历代评论家推崇。王维山水诗中传达的空灵、渺远而又独具情致的意境,及其外在超逸的气韵和情志上的“仕隐两得”,在中国古代文人中具有代表性。王维山水诗旷达超逸的一面,充分表明自然山水对...

赵跃:理念、话语与模式 跨文化语境下儒家文化国际传播的当代进路

  摘要:新时代,儒家文化国际传播处在古今中外多学科、多视野、多语境的交汇处,在传播理念、话语构建、传播模式等方面面临新的需求与挑战。儒家文化国际传播应建立在对自身文化的自觉自信及对人类文化多元一体的理解之上,通过传播理念的共情转向、话语构...

陈来:朱子《仁说》与道学话语

  朱子的《仁说》,近人陈荣捷、牟宗三以及日本、美国学者都曾做过不同方面的研究。其实,在哲学史的意义上说,《仁说》并不是朱子最重要的论著,《仁说》所包含的哲学思想,于《太极解义》《西铭解义》与《四书章句集注》,尚不可相比。而就朱子思想的发展...

陈先达:文化的时代性

  人都生活在自己的时代,没有哪个人能够超越自己的时代。人的时代性,也就是人的历史性,因为任何时代都是历史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人都是从自己所处时代和个人处境观察事物和世界的,因此历史性和时代性既是人类认识的特点,也可以说是不可超越的命运。  ...

王杰:唐代的“四善”说

    唐朝(公元618年—907年)共传21个皇帝,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最为繁荣昌盛的朝代之一。唐朝的兴盛和开放包容,吸引世界各国学习,成为当时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在开元盛世(公元712年—公元742年),国家人口超过5...

黄玉顺:当代儒学情感转向的十大问题

  【提要】当代儒学理论已经形成一股明显的情感转向趋势,其中尤以“情理学派”为代表。目前亟需通过反思其中暴露出来的理论问题,推动当代儒学情感转向的进一步发展与深化。这十大问题包括:情感与存在的问题,即怎样阐明情感是一个“前存在者”“前主体性...

丁道师:杜甫最重要的十首诗(三个版本)_儒读汇

丁道师:杜甫最重要的十首诗(三个版本)

  作为杜甫诗的资深爱好者,讨论这个话题其实是比较肤浅的。   但我们的读者历来喜爱各种文学排名和数字组合,因为通过这种排名会加深记忆,有利于文化文学传承。因此,就有了什么“唐诗三百首”“唐宋八大家”“四大名著”“竹林七贤”“初唐四杰”“大...

臧峰宇: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哲学意蕴

  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有力巩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文化的活的灵魂,加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体系化研究、...

黄显中:做正确义利观的自觉践行者

  坚持正确义利观,以义为先、义利兼顾,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遵循。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继续走好新的赶考之路,每个人都应该树立正确义利观,做正确义利观的积极践行者和有力促进者。   ...

黄玉顺:杨叔姬——辩证美恶的春秋女哲

  春秋时期,即中国的“轴心时代”,出现了一批堪称女哲学家的杰出女性,却不见于“中国哲学史”的记载;今天理当加以发掘,以呈现她们的哲学智慧,还原她们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应有地位。杨叔姬(羊舌叔姬)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杨叔姬(生平不详)...

王钧林:重塑“礼义之邦”的国家形象

  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认真审视民族复兴的内涵,深切地了解到民族复兴不仅仅是指复兴我们曾经有过的人民富裕、社会繁荣、民族昌盛、国家富强的历史,而且指复兴我们在历史上曾经有过的礼乐发达、文明先进的“礼义之邦”...

张小霞:朱熹哲学中的人与宇宙

  宋人所建立的世界观对中国近世的世界观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代表性的体系是由朱熹完成的。近代以来,西学东渐带来了一种新的世界观,这种世界观认为自然与人文之间有着明确的分野。那么,朱熹的世界观与现代人的世界观有什么不同?朱熹哲学中的天地、人和万...

孔德立:思想史视阈中的孔子仁学

  摘要:仁是儒学的核心概念。孔子基于对春秋时期礼的思考而创立仁学。春秋霸政时期的贵族之礼,已经在西周时期的礼之中有所体现。孔子评价管仲“如其仁”,是对霸政时期贵族君子捍卫诸夏共同体的肯定。霸政之后,大夫专权,礼从形式到内涵均遭遇困境。孔子...

孔丽:孔子奠家风根基

  孔子被后人尊为“先师”“至圣”,他本人却说“吾少也贱”,不敢自称“圣与仁”。孔子为何这样说呢?他是怎样成为“师”与“圣”的呢?这要从孔子的家世和一生来说。 (一)孔子家世   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一个低级贵族家庭。父亲叔梁纥是一个武士,做...

儒读汇

为用户提供儒学经典的深度解析和广东旅游景点的推荐。了解儒学经典,发现广东旅游景点的魅力,就来儒读汇文化解析网。

网站首页联系我们
广东旅游解析 儒读汇网 好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