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儒家礼仪
曲阜碑刻整理:儒学考古的重大进展
在曲阜读书、工作20多年,不时地徜徉于“三孔”等胜地,让人印象最深刻的便是那些或巍峨或精致的碑碣。不论是带领学生还是陪同师友去“三孔”,每次面对一些重……
传统法律文化:中华法系的伦理特质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中华优秀传……
数字人文研究:中华文明研究的技术赋能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多年源远流长的文明脉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文明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推……
黄玉顺:“亚细亚生产方式”与“中国道路”问题的 儒家正义论思考
【摘要】马克思“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的本义是指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第一种历史形态即原始社会。因此,“亚细亚生产方式”并不是一种特殊主义的叙事,而是普遍……
王学典:儒家思想的社会科学化与创造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
10月27日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系列专题学术讲座第四讲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文学生活馆举行。十三届、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山东大学讲席教授,儒学高……
邹广文:回归自己民族的文化主体性
[摘要] 主体和主体性问题是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文化则赋予了主体性以“人”的维度,因为人是文化的存在。文化主体性是对自身文化价值及传统的自觉意……
王杰:养成好学乐学的自觉
两千五百多年前,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在与他的学生谈论学习时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大意是说,我并不是一出生就什么……
温海明:荀子心“合”物论发微
关于荀子认识论的研究,学者通常都从主观和客观分别对待出发,认为荀子力图使主观“符合”客观,以期求得全面正确的认识。本文作者认为,这种看法可以说符合……
姜义华:人文化成 中华文明之灵魂
“人文化成”,出自《周易》之《贲卦》:“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杨海文 石明:重返“孟子第一义”的致思场域——《孟子·滕文公上·道性善章》考释
摘要:以“道性善”为“孟子第一义”,以“称尧、舜”为“第二节功夫”,这是人们对《孟子·滕文公上·道性善章》的一般看法。作为考释价值显著的大章,《道性善章》……
陈晓霞:儒学的当代使命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只有顺应历史潮流,积极应变,主动求变,“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才能使儒学与新时代同行。新时代传承和弘扬孔子创立的……
杨朝明:以“礼”行礼 滋润心灵
从礼俗到礼仪,再到礼义,春节各种节庆习俗,集聚着礼乐文化的精神。
我们需要温故知新,返本开新,正确认识和理解包括春节在内的传统节日的意义,挖……
李捷:从建设新民主主义文化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首次提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坚……
钱德年:典籍中的“青年”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论语·子罕》)孔子十分重视青年人,认为他们前途无量。孔子还说“少者怀之”,让大家都来关怀青年人。
“青”者,《……
贾桠钊:张岱年对“矛盾”相关概念的逻辑解析
方克立曾将张岱年的“兼和论”与毛泽东的“矛盾法则”并称为中国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双璧”,张岱年在辩证法问题上可谓用功深厚,在形式和实质上对中国辩证法进行……
刘永加:天下好书 当与天下人共读之
近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依据《反垄断法》对某知识资源传播共享网络平台涉嫌实施垄断行为进行了查处,并处以巨额罚款。古代没有网络资源这样便捷的手段,仅……
郭齐勇:近50年中国哲学史研究涌现的新议题和新贡献
【导读】1982年衡阳召开“王船山学术思想讨论会”,郭齐勇和学长、同学随着导师萧萐父前往,亦随师拜访张岱年、石峻、任继愈、冯契等老先生、老前辈,并结识……
任蜜林:政治视野下的民性:春秋时期人性论新探
摘要:中国的人性论思想虽由孔子奠定,但在孔子之前,人性论就已经萌芽和发展了。讨论孔子之前、尤其是春秋时期的人性论,对于认识孔子的人性论思想有重……
何青翰:儒家“均平”理想与中国式现代化的道德尺度
摘要:以“井田”制为根据,中国古代“均平”理想蕴含着“制民之产”“守望相助”等深刻的思想见识,直接影响了先秦以来中国的政治实践,尤其是土地制度的安排,……
王杰: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就全世界而言,在星汉璀璨的古老文化中,如古埃及文化、印度文化、玛雅文化、两河文化、希腊与罗马文化等等,因种种原因……
刘晓峰:《管子》三十时节的结构逻辑
《管子》的三十时节
《管子》的三十时节内容见其“经言”一组最后两篇《幼官》《幼官图》。两篇文字内容基本相同,只是排列顺序有异。汇其内容大致如下……
郭齐勇:传统文化的时代性与生命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课题。面对时代的挑战,中国文化的健康发展需要我们虚心学习各国、各民族、各族群的经验,博采……
李景林:道与学——孟子圣道传承论及其现代意义
摘要:儒家“传道”之义,肇端自孔子,孟子据此提出了自己的圣道传承论。此圣道传承,包括“道”“学”两面的统一。在传道的谱系中,“闻而知之”的圣人,以内在性……
程志敏:孔颜所乐何事
中唐以前本无“孔孟”之说,更无“孔颜”之论,惟有“周孔”之称。唐宋以降,儒家内部的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四书”横空出世,即便不能说侵越“五经”,至少与……
张剑伟 钟 琼:用优秀传统文化正心明德
习近平总书记系统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反腐败斗争中取得的显著成效、积累的重要经验,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构筑拒腐防变的思想堤坝,用理想信……
王旭:教化何谓,教化何为
《教化:古希腊文化的理想》(全三卷)
[德]韦尔纳·耶格尔著,陈文庆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6月版
成书七十余载后,韦尔纳·耶格尔的《教化》(pai……
李庆:再谈“气”的思想
“气”,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使用范围广泛、频率极高的汉字和概念:日常的客套“您别生气”;生活中的“社会风气”;婚庆节假的“洋洋喜气”;浴血战斗的“一鼓作……
李德顺:“中国故事”是中华文明的当代显示
语言是文明“基因”的第一载体,每种文明都要通过它的语言来保存、显现和传递,因此每种文明的进退得失,也都可以透过它的话语体系来加以考察和检验。既然如……
黄玉顺:《汉志》——帝制儒学的一个典型文本
【提要】《汉书·艺文志》绝不只是一篇目录学著述,而是一部典型的儒家思想文本,对于秦汉以来的帝制儒学的形成发挥了极为重要的影响。这是因为:当时正处……
黄玉顺:情感正义论的儒家版本
仁爱正义论:情感正义论的儒家版本
——儒家情感伦理学再讨论
儒家的社会正义论,作为“制度伦理学”(ethics of institution),乃是一种“基础伦理学”(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