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儒学奖学金
thumbnail

21世纪儒学转型:创造性转化的方法论创新

  一、中国儒学是开放的、不断转化的理论系统   儒学是中国文化的主流,是中国文明的样式,是中国社会乃至东亚社会的生活方式。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儒家……
thumbnail

现象学儒学转向:中西哲学融合的新趋势

  4月21日下午,中山大学哲学系2022级研究生“哲学前沿”系列讲座第九讲在锡昌堂103室举行。讲座主题为《现象学的儒学转向与儒学现象学》,由中山大学哲学系……
thumbnail

陈翠玉:从汉元帝诏书看古代农忙止讼文化

  所谓农忙止讼是指在农忙季节,为避免妨碍农时,停止受理田宅、婚姻、债负等民事案件。《礼记·月令》曰:“仲春之月……命有司,省囹圄,去桎梏,毋肆掠,止狱……
thumbnail

张西平:中国学研究需要怎样的学术批评

  中国学是历史中国之学,也是当代中国之学。2023年11月24日,习近平主席在致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的贺信中深刻阐明了中国学研究的重要意义,指出:“溯历……
thumbnail

何民捷:守好魂脉和根脉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
thumbnail

赵跃:理念、话语与模式 跨文化语境下儒家文化国际传播的当代进路

  摘要:新时代,儒家文化国际传播处在古今中外多学科、多视野、多语境的交汇处,在传播理念、话语构建、传播模式等方面面临新的需求与挑战。儒家文化国际传……
thumbnail

张新科:《史记》——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在文化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其博大的内容、独特的思想和深邃的精神,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是中华……
thumbnail

陈康令:《礼记》中的“礼尚往来”

  来源于《礼记》中的“礼尚往来”,强调的是一种“以礼相待”的精神。它不仅是古代中国人智慧和价值观的体现,更是当代中国在对外交往中秉持的原则。经老一辈革……
thumbnail

陈来:论“浙学”观念的历史演变和现代意义

  摘要:“浙学” 是千百年来的浙江人的文化创造和代代相传的文化传统,包含了浙江大地上曾经有的文化思想成果。这一“浙学”概念不是狭义的,而是广义的大浙学……
thumbnail

陈 瑞:《墨子》中的平民文化思想

  《墨子》是中国历史上一部涵盖学科广泛、文化底蕴深厚的综合性著作,由墨子自著和弟子记述墨子言论两部分组成。墨子,名翟,是先秦时代继孔子后活跃于中……
thumbnail

杨国荣:古典学与经学——内涵和意义

  经学与古典学(classical studies)相关联,两者也有很多相似之处。从更广义的角度来看,无论是西方古典学还是传统经学,今天都面临如何走向现代的问题。……
thumbnail

李尚信:生生哲学的基本框架

  中国哲学,可以说是参赞化育之学。参赞化育,即参赞天地之化育。参赞化育的终极根据是天地,是宇宙,因此参赞化育就是效法、辅助天地或宇宙来化育万物和人……
thumbnail

郭齐勇:“认真、有责任心”的《中国哲学通史》

  “中国哲学发展到今天,已经到了对它进行反思的时候了。”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郭齐勇在采访中这样说道。   带着这份反思,郭齐勇带领写作团队历经十余年……
thumbnail

丰子义:从人的逻辑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上,现代文明始终是和现代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现代化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是现代文明兴起和演进的过程。从其相互关系来看,一方面,……
thumbnail

孔德立:绵延与转化 钱穆的中国文化观及世界意义

  中国文化作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具有人类文化演变的普遍性,又具有自身的独特性。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在纵向的历史发展中,表现为绵延不绝、从未中断……
thumbnail

孙丽华:过错与成长——《论语》中的教育智慧

  摘要:《论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的代表,其中关于人的过错的论说颇多。文章梳理了《论语》中有关过错问题的观点,阐释了孔子及其弟子对待过错的态度……
thumbnail

杨海文:《孟子·离娄上》“反其仁”章析论

  越是有人生历练,人们越是能够真实地体认孟子思想。以《孟子·离娄上》“反其仁”章(以下简称《孟子》7·4)为例,程颐的《周易程氏传》卷4《周易下经下·蹇》……
thumbnail

王杰:读书学习应成为人的生活态度

  古人讲:“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这句名言旨在强调人们安身立命应从学习开始,学习以读书为根本。正所谓“治天下者先治己,治己者先治心”,读书……
thumbnail

黄玉顺:邓曼 中国第一女哲

  【提要】春秋早期的邓曼,堪称“中国第一女哲”。她对中国哲学的贡献,不仅在于具有涵盖形上学、形下学以及“天人之际”关系的思想系统,更在于她做出的三个思……
thumbnail

陈明:《中庸》的儒教解读——以经学天人论与理学心性论为参照

  摘要:儒教说的成立除开功能考察描述,还需对其内部神学系统给出交代说明,因此,对“孔教之本”《中庸》的阐释无疑变得十分重要和关键。文章认为《中庸》……
thumbnail

朱康有:论“社会美育”

  “社会美育”的提出是一个创新性的概念。它改变了以“美”为核心的教育主要停留在专业院校、专家队伍、专业人士的状况,试图把“分离的美育”推到大众普及的程度……
thumbnail

陈来:中华传统文化的家训家规及其现代意义

  在中国古代,家风的传承往往是与家训、家规结合在一起的。家训家规是一种以家庭为范围的教育形式,古已有之。中国历史上以家训为名的著述在南北朝已经出现……
thumbnail

蒙曼: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

  江流九派,百川归海。千百年来,各民族不断的交往交流交融为中华文明发展增添无尽的生命力。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
thumbnail

周嘉豪:“爵”“齿”的抑扬 儒家礼法秩序的两难境地——以孟子与晚明管志道为例

  摘要:先秦儒家在界定社会活动的秩序原则时构造了爵位、年齿、德行三个衡量标准,即三达尊。孟子首次阐释了三者统一且共存的交互关系,但同时赋予其不同的……
thumbnail

陈来:中华文明的文明观和文明态度

  在历史上,中华文明与亚洲其他文明曾有过丰富的交流,这种交流促进了中华文明和亚洲其他文明的多彩发展。文明的通畅交流,依赖于一定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中……
thumbnail

方辉: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及其文化基因

  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在参……
thumbnail

向晋卫:北魏文化彰显中华文明突出特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6月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入剖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以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构建的历史根基,高度凝练了中华……
thumbnail

刘余莉:“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论语·卫灵公》中说:“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如果大家都厌恶他,你一定要去观察,为什么他被人厌恶,不能够轻易相信众人的意见。也有人被众……
thumbnail

孔新峰:先秦儒家德性政治理论的初步重构

  摘要:儒家德性政治观念在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中的“存活现象”所在多有,堪称中国政治“活着的传统”,亦构成中国本位政治理论构建的枢轴环节。在厘清……
thumbnail

吴中胜:古代家训文化源流探微

《颜氏家训》。资料图片 《颜氏家训》书影。资料图片 广西柳州柳江区穿山镇高平村,志愿者为村民书写家训家规。新华社发 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城门镇濂江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