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儒学文化为主的网站
提供儒学经典解析和广东旅游推荐
共 65 篇文章

标签:汉语国际教育

明代居官七要:传统吏治思想的现实镜鉴

  明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继续繁荣的时期。明太祖朱元璋出生在贫苦农民家庭,对百姓疾苦有着刻骨铭心的经历,对贪官污吏更是深恶痛绝。居官要清,为民造福,体现在“居官七要”说里。   什么是“居官七要”呢?在明代陈继儒的《小窗幽记》(卷十一·集法)中...

第二个结合与史学:中国历史学自主体系建构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为中国各学科领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国历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作为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中的关键一环,承载着重大使命。中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恰似一棵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以儒家文化...

学术研究范式转型:走出象牙塔的实践导向

  近日,刚刚结束《枣庄通史》编纂工作推进会议回到济南,全国政协委员,山东大学《文史哲》主编、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王学典就投入到参加全国两会资料准备工作中。“在我看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除了理论探讨和学术研究,更应在...

自主知识体系议程:中国学术话语建构方向

  知识体系既是人们对自然、社会和历史的规律认知的反映,也是对这些规律的总结和改变世界的实践归纳。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不是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复制,更不是对西方现代观念体系的迁移,而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

传统文化科学态度:批判继承与创新发展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创造和传承的一切文化的总和,体系庞大、内容复杂,既有精华的、优秀的、有益的部分,也有糟粕的、腐朽的、有害的因素。   科学对待传统文化就要坚持去粗取精、古为今用的态度。“去粗取精”就是坚持批判继承、辩证发展...

优良家风根基:传统文化中的家庭教育智慧_儒读汇

优良家风根基:传统文化中的家庭教育智慧

  关于母教与儒学的关系或者说儒学是如何影响了家风和家教的,主要涉及到两个问题,一是孔子的儒学是如何影响了家风。二是为什么在邹鲁之地,不仅产生了孔子、孟子两位伟大的思想家,同时还产生了一位伟大的母亲——孟母。   首先从孔孟所处的春秋战国时...

儒学自我更新:杜维明文明对话思想研究

  近代以来,长期作为中国文化主流的儒学陷入了困境。从1840年鸦片战争起,西方强势的军事、经济和文化不断全面而深入地进入中国,而其中西方思潮对儒家思想的冲击,也一步步加深,并大肆摧残固有的文化资源,这是儒学前所未有的危机。但是,儒学并没有...

数字人文研究:中华文明研究的技术赋能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多年源远流长的文明脉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文明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推动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

传统文化现代转化:"古为今用"的实践范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

张京华:周敦颐为什么写《爱莲说》?

《爱莲说》是千古名篇   1063年,北宋仁宗嘉祐八年的五月十五日,周敦颐在虔州雩都,今江西赣州的罗岩,刻下了《爱莲说》,并由“四明沈希颜书,太原王搏篆额,江东钱拓上石”。   到1179年,南宋孝宗淳熙六年,朱熹曾经收到周敦颐的曾孙周直卿...

张西平:中国学研究需要怎样的学术批评

  中国学是历史中国之学,也是当代中国之学。2023年11月24日,习近平主席在致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的贺信中深刻阐明了中国学研究的重要意义,指出:“溯历史的源头才能理解现实的世界,循文化的根基才能辨识当今的中国,有文明的互鉴才能实现共...

孙艳红:姜夔淑世词的雅正冷艳之美

  中国文人不管身处何种境遇都具有浓重的家国情怀,中国词史上著名的布衣词人姜夔也不例外。他在游走旅食过程中不断地寻求生存空间,在传统仕隐之外开辟出文人的第三种生存方式——职业词人。这并不是姜夔发于内心的自愿选择,是他欲求用世而不得的无奈之举...

罗峰:王维山水诗的超逸与情志

  作为古代山水诗的高峰,盛唐诗人王维对山水别具一格的描绘备受历代评论家推崇。王维山水诗中传达的空灵、渺远而又独具情致的意境,及其外在超逸的气韵和情志上的“仕隐两得”,在中国古代文人中具有代表性。王维山水诗旷达超逸的一面,充分表明自然山水对...

梁涛:实行仁政,就可以天下无敌_儒读汇

梁涛:实行仁政,就可以天下无敌

一    孟子离开滕国后,“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孟子·滕文公下》),带着弟子浩浩荡荡前往魏国。由于在滕国推行仁政,又被滕文公拜为导师,此时的孟子已非当年可比,连弟子都怀疑如此排场是否有点过分。孟子却不这样认为,要想推行仁政...

章启群:何谓“心斋”?何谓“坐忘”?_儒读汇

章启群:何谓“心斋”?何谓“坐忘”?

  说到庄子,几乎必提“心斋”“坐忘”两个概念。但是,“心斋”“坐忘”究竟指什么,至今也是一桩无厘头公案。本文还是从行气导引的角度再来重新审视这个问题。   1   首先还是看庄子如何说。   关于“心斋”,庄子是通过孔子与其得意弟子颜回之...

陈玉栋:《论语·乡党》“色斯举矣”章解析

  摘要:学界对《论语·乡党》“色斯举矣”章理解历来存在较大分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关键字解读,二是对章节所表达的意蕴,三是本章与整体之间的联系。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和方法,以问题为导向,从对文中关键字的分析入手,科学梳理章...

楼纪洋:激发创新精神 建设现代文明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革故鼎新、辉光日新的文明。“苟日新、...

颜炳罡:梁漱溟先生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_儒读汇

颜炳罡:梁漱溟先生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

  梁漱溟先生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杰出的思想家,一位特立独行的儒门大侠,一位本着自己的思想为中华民族复兴而拼命硬干的人。20世纪上半期的中国历史上,从都市到乡村,从高等学府的三尺讲台到决策民族国家命运的庄严庙堂,从战火纷飞的抗日战场到恬然悠闲...

杨国荣:中国哲学中的王阳明心学

  摘要:王阳明的心学涉及“心与物”“心与理”“心与事”“致良知”以及“本体与工夫”等多重方面。在心物关系上,王阳明认为“意之所在便是物”,其含义不在于以人的意识或心体在时空中构造世界,而是通过心体的外化活动(心的意向性活动)来赋予相关对象...

黄玉顺:儒家教育现象学

  “生活即教育”:生活儒学的教育现象学    ——儒家教育哲学的当代转化问题   【提要】教育现象学是对教育的现象学反思。依据生活儒学的生活现象学,“生活即教育”。“生活”意指前主体性的“存在”,以回答“存在者何以可能”的问题。...

刘金祥:中华文化中的“以黄为尊”传统

  色彩在人类社会实践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颜色观念本质上是一个从属文化观念,不同色彩代表和诠释着不同的文化形态和文化意蕴。在悠久绵长的中国传统文化中,黄、青、白、赤、黑是五种正色,而黄色排在五色首位,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将黄色奉为至尊色...

朱承:《尚书》中的治乱认知及其应对之道

  摘要:《尚书》中的政治认识主要围绕“治乱”问题展开。《尚书》认识到自然灾害、为政失德、四方叛乱等因素必然带来秩序危机,对于为政者来说,除了积极应对自然挑战并改造自然为民众创造安全的生活环境之外,更重要的是应对秩序危机,《尚书》为此建构天...

朱承:以时代关怀驱动经典传承

  经典传承对于维系中华文明的连续性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如何更好地传承历史上形成的经典依然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论域中的必有之义。人类文明的进步总是在汲取前人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创新实现的,前人经验构成了后续文明进步的前提。经典文献记录...

儒读汇

为用户提供儒学经典的深度解析和广东旅游景点的推荐。了解儒学经典,发现广东旅游景点的魅力,就来儒读汇文化解析网。

网站首页联系我们
广东旅游解析 儒读汇网 好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