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儒学文化为主的网站
提供儒学经典解析和广东旅游推荐
共 60 篇文章

标签:儒家经典

和合学新境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哲学基础

  “和合”,简言之,即和平、合作。这个概念,最早见于《国语·郑语》:“商契能合和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三国时韦昭注:“保,养也。五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和:“阴阳合而万物生。”商契能够了解民情,因伦施教,使百姓消除矛盾,和...

《周易》学派归属:经学研究的突破性认知_儒读汇

《周易》学派归属:经学研究的突破性认知

  长期以来,关于《周易》文本形成及其学派归属等问题,学术界多有分歧,尤其是关于《易传》的学派属性,更是天水违行,颇有争议,或延续汉唐之说,将《易传》作为反映孔子和儒家思想的重要史料,或强调《易传》中占主导地位的思想倾向是道家,包括老庄学派...

跨文化视角:儒学文化与西方哲学的核心差异比较

在全球化的今天,跨文化对话成为理解世界的重要维度。儒学文化与西方哲学,作为人类文明的两大支柱,其核心差异的比较不仅深化了我们对自身文化的认知,也为全球治理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新的思维路径。以下从思想基因、道德理想和文明互鉴三个维度,探讨儒...

赞(0)XbaiXbai文化 阅读(20)

《易经》超越诠释:"天""帝"概念的哲学重构

  本文旨在通过诠释《易经》的“天”“帝”概念,更加深入地探究《易经》的超越观念。这里的《易经》指成书于西周时期的《周易》古经,不包括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周易》大传(《易传》),因为两者分属于不同的时代,体现的是不同的观念系统。   所谓“超...

数字人文研究:中华文明研究的技术赋能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多年源远流长的文明脉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文明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推动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

陈来:从“儒墨不相用”到“儒墨必相用” ——在“儒墨对话高端论坛”开幕式上的总结发言_儒读汇

陈来:从“儒墨不相用”到“儒墨必相用” ——在“儒墨对话高端论坛”开幕式上的总结发言

  刚才听了四位专家学者的报告,我这里想谈谈个人的一些感想,算不上是总结。当然,这个感想不是以坚实的研究为基础,而是因第一位报告者梁涛先生的题目,与最后的一位报告者薛柏成先生的题目,都是讲“儒墨互补”的问题,我想就以此来谈谈自己关于“儒墨互...

陈晓霞:齐鲁文化为什么要“走出去”

  山东要建成“一带一路”国际人文合作交流中心和重要基地,需推动齐鲁文化走向世界,促进与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互鉴,增强山东在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影响力。要有效推进齐鲁文化走出去,需要把握齐鲁文化的历史沿革及其基本内涵。   齐鲁文化的...

朱康有:“最紧要的是守住内心”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在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的讲话中指出:“守住拒腐防变防线,最紧要的是守住内心,从小事小节上守起,正心明道、怀德自重,勤掸‘思想尘’、多思‘贪欲害’、常破‘心中贼’,以内无妄思保证外无妄动。”其中,...

王燚:西周礼乐美学的演进_儒读汇

王燚:西周礼乐美学的演进

  有周一代,礼乐不断被建构和完善,朝野上下呈现出一派文质彬彬与颂声洋洋的景象。周人对待礼乐,一方面继承前代之遗风,另一方面也创构了属于自己的审美体系。此期,礼乐被重新规定,不仅成为美和艺术的象征,还是政治的一种诗性表达。由此,西周进入了礼...

楼宇烈:中国的人文信仰是有根的_儒读汇

楼宇烈:中国的人文信仰是有根的

  编者按:“上薄拜神教,下防拜物教”,北京大学教授楼宇烈平生论学实以人文立本。在新作《中国的人文信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中,楼宇烈用通俗的语言讲述了中国人文信仰所具有的精神特质、价值关怀乃至现实意义,强调应该探求合乎东亚文化传统的宗...

河洛文化中民本思想的现代价值——以程颐“顺民心为本”的执政理念为例

  北宋思想家程颐先生说,“为政之道,以厚民生为本,以顺民心为本,以安而不扰为本。”习近平总书记引用了源于该句的“为政之要,以顺民心为本”,并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基础上,对中国共产党人的执政理念作了发挥。比如,他讲到要“坚...

赵跃:理念、话语与模式 跨文化语境下儒家文化国际传播的当代进路

  摘要:新时代,儒家文化国际传播处在古今中外多学科、多视野、多语境的交汇处,在传播理念、话语构建、传播模式等方面面临新的需求与挑战。儒家文化国际传播应建立在对自身文化的自觉自信及对人类文化多元一体的理解之上,通过传播理念的共情转向、话语构...

黄玉顺:“太极”观念的当代哲学省思——《周敦颐太极图讲记》读后

  【提要】周敦颐《太极图说》的“太极”范畴是一个宇宙论概念,而朱熹《太极图解》的“太极”范畴是一个本体论概念。“太极”这个词语来自《易传》,虽然也是宇宙论概念,却不同于周敦颐的宇宙论。但无论是本体论还是宇宙论,都是存在者化的观念,因而都面...

王学典:统一性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

刘余莉:“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出自《国语·周语下》。意思是说,为善如登山那样艰难,造恶如山崩那样迅速坠落。这一典故的背景是在东周末年,王子朝叛乱,周敬王被逐出都城,逃到成周(今河南洛阳东北)。诸位流亡大臣拟在成周筑城建都。晋国的执政者魏献子赞同...

王杰:慎亲慎平慎友

  古人云:“不矜细行,终累大德。”领导干部应常修为政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常持忧患之念,时刻自省自重自励自警,做到慎亲慎平慎友,以优良作风为全社会作表率,带头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要修身律己、廉洁齐家。古人言:“将教天下,必定其家,...

武宁:从“孔子的时代”到“时代的孔子”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视察曲阜时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坚持古为今用,去伪存真,因势利导,深化研究,使其在新的时代...

曹润青: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用《礼记·礼运》篇“天下为公”“天下大同”观念,向世界表明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高远的社会理想。这一理想既以“天下”为单位,涵盖整个世界,从而超越单一国家、民族与文化的个别立场,体现最为普遍的人类立场;同...

干春松:为何是国学而不是儒学?_儒读汇

干春松:为何是国学而不是儒学?

   自周孔到汉唐、宋元明清,儒学像一条奔腾的大河,不断吸纳、创造,既建构国人的价值观,也塑造其生活态度和政法秩序。到中西相遇,儒学发生了大转折,儒学遭到自我怀疑,更被无情地批判。遭此际遇,儒学该如何发展?   今天的文章节选自干春松老师《...

儒读汇

为用户提供儒学经典的深度解析和广东旅游景点的推荐。了解儒学经典,发现广东旅游景点的魅力,就来儒读汇文化解析网。

网站首页联系我们
广东旅游解析 儒读汇网 好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