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儒家文创产品
刘余莉 申静思:民为邦本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集中体现
“民为邦本”是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集中体现,原写作“民惟邦本”,出自《尚书·五子之歌》。书中记载,禹的孙子、启的儿子太康,身居帝位却不务朝政,放纵情欲……
姜珍婷:中华民谚中的家庭文化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是连接个人与国家、社会的天然纽带。家风正则民风正,民风正则国风正。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加强家庭家……
陈来:中国近代思想的回顾与前瞻
一、冲击与回应
近代史学者曾习惯应用“西方挑战—中国回应”的模式描述鸦片战争以后的近代中国发展。近几十年,一些学者对此提出异议。这不仅因为汤因比……
彭林:中国经学的性质、价值与学科地位
中华传统学术以经、史、子、集四部为大纲,而以经部冠其首,乃是毋庸置疑的历史事实。孔子删述的《六经》,被誉为古代中国的“万世教科书”,更是尽人皆知的……
涂可国:君子讲究道德理想
儒家不但把君子确立为中国人应当追求的理想人格,而且围绕君子自身的道德社会理想做了阐述。孔子认为,地位高贵的君子如果对宗亲厚道、恭敬,那么民众就会……
顾农:柳宗元的咏史诗
我国历史悠久,载籍丰富,诗人们也喜欢咏史。东晋、刘宋间的大诗人陶渊明写过三首:《咏二疏》《咏三良》《咏荆轲》;柳宗元非常仰慕陶渊明,于是也写了三……
王学典:儒学研究已形成“九科治儒”的繁荣局面——探索儒学社会科学化的新路径
当下儒学的核心问题是现代转化问题,也即“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问题,是儒学如何融入现代社会、为现代国家治理和现代社会重建提供积极的思想资源问题。这……
杜维明:儒家心性之学的当代意义
内容提要:哲学的精神转向是儒家心性之学对于当代世界的一个重要贡献。首先,从具体问题以及哲学研究的例子出发,讨论知识与智慧的关系以及智慧的独特之处……
陈霞:汉代尊孔崇儒下的儒学与社会
随着孔子、儒学在汉代地位的提升,以及汉统治者尊孔崇儒的重视,汉代社会尊孔之风也逐渐兴盛。从曲阜汉代碑刻来看,在鲁地,无论是以鲁相为代表的官僚阶层……
朱汉民:天下、天下为公及其现代意义
在中国传统思想体系中,“天下”是具有中华文明独特性、同时也将会对人类文明作出贡献的重要理念。挖掘“天下”理念蕴含的丰富思想意义,不仅能够让现代中国人……
杨朝明:以“礼”行礼 滋润心灵
从礼俗到礼仪,再到礼义,春节各种节庆习俗,集聚着礼乐文化的精神。
我们需要温故知新,返本开新,正确认识和理解包括春节在内的传统节日的意义,挖……
曹海东:学术札记与中国古代学术
札记是我国古代一种重要的著述形式,又称杂识、杂录、笔记、笔谈、丛谈、随笔、随录、漫录等,今人常以“笔记”一名统之。古代札记的内容涉及广泛,包罗宏富,……
姚海涛:孔子“同问不同答”的启示
作为中华文化绝佳代表的孔子有着多重身份,宋人说“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今人讲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无论是其光辉博大的思想,还是其……
刘强:我所理解的孔子、《论语》和儒学
一、重新发现孔子
之所以说“重新发现”,是因为耳熟能详,自以为不用发现——我们都自以为认识了孔子,看清了孔子,理解了孔子。其实,哪怕天天读《论语……
杨共乐:不尽的江河不断流
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历史研究院,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这一重要讲话立足历史、立足中华文明的永续传承,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
陈来:程颢为何说“‘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
“宋明理学”这个概念,是中国学术史上一个比较有确定性的名称,可是这个名称要细究起来也不能说是完完全全的科学,是大家约定俗成的。因为宋明理学诞生在北……
王杰:孙嘉淦的“居官八约”
“居官八约”是清代官员孙嘉淦提出来的。孙嘉淦,字锡公,山西兴县人。他早年家境贫寒,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考中进士,自此步入仕途,任庶吉士,随后担任……
朱康有:也谈“清代学术的历史定位”——“实学”何以可能及其精神意蕴
提出“实学”何以可能的问题,估计会遭到尤其是来自实学研究内部的质疑:中国实学研究会的成立至今已历32年,开了多少次国际国内会议、出版了多少书和文章,……
孔丽:服章之美与礼仪之大——华夏服饰中的儒家文化内涵
我国自古就有衣冠上国、礼仪之邦、华夏大地等美誉。“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卷……
王渝生:解码中国古代科学文化优秀“基因”
有人说中国古代没有科学,没有科学精神,没有科学文化,此言偏颇矣。
中国古代产生的农、医、天、算四大科学体系和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技术发明受到……
黄玉顺:孟子经典诠释学思想探赜
【提要】孟子经典诠释学思想是一个理论系统。经典诠释的宗旨是“以正辩邪”,即通过正邪之辩,“息邪说,正人心”。经典诠释的原则是“缘情解经”,即根据作者与……
刘金波:礼乐相成与中和之美
儒家元典“六经总以礼为本”,其诸多既可分拆使用又可连缀成词的两两相对相合、相辅相成的“礼”与“乐”,“仁”与“义”,“义”与“理”,“诚”与“敬”,“孝”与“悌”,“……
李景林:道与学——孟子圣道传承论及其现代意义
摘要:儒家“传道”之义,肇端自孔子,孟子据此提出了自己的圣道传承论。此圣道传承,包括“道”“学”两面的统一。在传道的谱系中,“闻而知之”的圣人,以内在性……
刘续兵:深刻把握“两创”的中华文化立场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战略高度,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深入阐述……
李庆:再谈“气”的思想
“气”,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使用范围广泛、频率极高的汉字和概念:日常的客套“您别生气”;生活中的“社会风气”;婚庆节假的“洋洋喜气”;浴血战斗的“一鼓作……
邢哲夫:如何理解孔子的“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论语·宪问》中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一句,荀子在《荀子·劝学》中解释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
刘文剑:孔子协和万邦的民族观
华夏族自起源始便是由多邦族、多文化融合而来,这就难怪乎华夏族自古对民族关系抱有一种开放的、包容的态度。血与火的战斗并没有让华夏族得出对抗冲突、以……
方辉: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及其文化基因
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在参……
干春松:交感、感动与教化——宋明道学政治哲学的一个切入点
【摘要】 “感”作为宋明道学政治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素来缺乏研究者的关注,然二程、张载和朱熹通过对《周易·系辞》和咸卦中有关“感”的意义的阐发,尤其是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