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双创发展: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策略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讲话时强调,“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讲话时强调,“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
中国传统文化进入现代生活,是我们研究历史文化的人一直以来的期待。但传统文化是个庞杂的范畴,以前并不这样笼统标称,而是研究哪一部分就用这一部分的内涵加以标称。如经济史、政治史、法律史、宗教史、哲学史、艺术史、文学史等,都是研究历史文化的一...
西方人对中国的看法可以截然不同。伏尔泰赞扬中国,说中国人具有完备的道德学说,它居于各门科学的首位。还说,在道德上欧洲人应当成为中国人的徒弟。莱布尼茨也说,“在我看来,我们目前已处于道德沦落难以自拔之境,我甚至认为必须请中国派遣人员,前来...
摘要:中华民族文化基因是民族久远历史发展的根脉,是民族伟大创造力的源泉,在今天应当大力发扬光大。探索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产生和锻造任务繁重,涉及浩瀚的典籍,亟须采用俯察众流、抓住关键的方法。《史记》是一部产生于中华民族青春勃发时代,内容博...
摘要:近年来,随着全球性环境危机的加深,“共生”思想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各界有识之士的进一步重视。在西方,出现了“共生主义”学说和运动。在中国,从政府到企业界,都在调整发展模式,确立了绿色发展的理念。就思想史而言,中国传统哲学中蕴含着许多...
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应有之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
知识体系既是人们对自然、社会和历史的规律认知的反映,也是对这些规律的总结和改变世界的实践归纳。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不是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复制,更不是对西方现代观念体系的迁移,而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
【提要】生活儒学当然是儒学,却与现象学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内在关联,可谓“生活现象学”,即现象学的一种中国儒学形态。“生活”作为“事情本身”的“现象”,乃是“前存在者”的“存在”观念,即“生活即是存在,生活之外别无存在”。但此“存在”或“生...
西周价值观念崩塌与儒家思想的建立 这一章的前半段,从中国的思想体系开始讨论。当然,儒家思想是中国思想体系的主轴,必须由此角度下手。在此以前,西周建构的分封体制与其配套的观念,其实已经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础。 第一,周天子承受天命...
今年三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紧紧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建设伟大祖国,共同创造美好生活。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中华民族和...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 “居安思危”出自《尚书》。“《书》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春秋时期晋国为达到与楚国争霸天下...
1、哲学的智慧 成中英认为,哲学不仅是“爱智之学”,还是“知人及己“之知”、爱己及人“之爱”,是一种“智慧之知、智慧之爱”。因为无论你追求什么,总是要在知识的基础之上去追求,它表现为一种人对于知和智的需求。所谓“智”(wisdom)...
牟宗三先生曾谓“王学为孟子学”,并如此加以申说:“不管其悟良知之主观机缘为如何,其学之义理系统客观地说乃属于孟子学者亦无疑。”[1]牟先生区分“主观机缘”与“客观地说”应有其用意所在,只是于文中未进一步说明。论者以为,这种区分确实是必要...
【提要】穆姜对《周易》哲学的贡献主要是“三个首创”:一是首创对“元亨利贞”的哲学诠释。《易传》照抄了穆姜的诠释,只是将“体之长”改为“善之长”、 “嘉德”改为“嘉会”,朱熹则在继承穆姜之说的基础上发挥出宇宙论、本体论的理学思想。二是首创...
礼器,指古代在祭祀、丧葬、宴飨等礼仪活动中使用的器物,是礼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就文庙祭祀来说,主要指祭器和乐器。阙里孔庙是祭祀孔子的庙宇,起源较早,礼器较全备,是研究古代祭礼文化的重要载体。本文依据《孔府档案》等相关史料,对清代阙里孔庙...
编者按:“上薄拜神教,下防拜物教”,北京大学教授楼宇烈平生论学实以人文立本。在新作《中国的人文信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中,楼宇烈用通俗的语言讲述了中国人文信仰所具有的精神特质、价值关怀乃至现实意义,强调应该探求合乎东亚文化传统的宗...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的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我们应当...
中华传统家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随着党中央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大力倡导与全面推动,中华传统家文化也日益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与学界的深度研究。家庭是社会的基础,和谐社会的建成与和谐家庭的构建息息相关,自然都离不开中华传统家文...
关于荀子认识论的研究,学者通常都从主观和客观分别对待出发,认为荀子力图使主观“符合”客观,以期求得全面正确的认识。本文作者认为,这种看法可以说符合常识的理解,但却没有切近荀子的本意。荀子的认识论是心物一体的认识论,心不是“主观”,物也不...
摘要:朱熹是重视《孝经》的,因为《孝经》中蕴含着义理。他认为《孝经》传自孔子与曾子答问的内容是“经”,其他“杂引传记以释经文”的内容属于“传”。他对混入“经”中非圣人之言,尤其是背离圣人之言是持批评意见的。朱熹从义理角度否定严父配天是孔子所...
从“两个结合”角度看,中华文明的宇宙观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有很多契合处 ——中华文明宇宙观的时代意义 中华文明的宇宙观体现为一种有机的整体,古代先贤将生生不息的宇宙看作是有条理和运行规则的,体现为新生与旧生、此生与彼生交织而成的生命网络。...
摘要:学界对《论语·乡党》“色斯举矣”章理解历来存在较大分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关键字解读,二是对章节所表达的意蕴,三是本章与整体之间的联系。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和方法,以问题为导向,从对文中关键字的分析入手,科学梳理章...
瑞士汉学家耿宁既是研究胡塞尔现象学的专家,又是研究并践行中国哲学思想特别是王阳明心学的著名学者。 从心性现象学到阳明心学 胡塞尔所倡导的生活世界正是儒学思想所在的世界,儒学的思维模式没有被主客对立的思维所控制,儒学...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
礼乐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其中,“礼”是建立社会群体秩序的重要原则和实践体系,贯穿于传统观念、伦理、风俗、制度等各个方面。“乐”是源自人们内心情感的自然诉求及其艺术表现形式,在实践中主要体现为蕴涵仁爱...
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认真审视民族复兴的内涵,深切地了解到民族复兴不仅仅是指复兴我们曾经有过的人民富裕、社会繁荣、民族昌盛、国家富强的历史,而且指复兴我们在历史上曾经有过的礼乐发达、文明先进的“礼义之邦”...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文化的发展和演变主要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和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之交响与变奏。他们分别引领的儒道两派,已各领风骚数千年,显然,其影响还将持续下去,这一点不会有人反对,但是历史上“孔老”一词非常流行,而“老孔”却非常少见,...
古老的泰山承载着极其厚重的历史文化,被视为中国的“国山”,也是被誉为“五岳之首”的文化名山。早在上古时期,诸多帝王便曾举行泰山封禅,以象征天命王权。在泰山及其周围地区形成的东夷文化得到充分发展,使泰山成为中国上古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因...
孔子是一个严格以礼自我约束的人,所以他说:“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论语·八佾》)他不惜冒着别人说他谄媚的风险,也要严格谨守君臣之间的礼节。这个君臣之礼,就是“天子—诸侯—大夫—士”这样的等级之礼。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
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生生不息,是因为其中包涵一系列独特的思想要素和精神密码,使中华文化获得强大生命力。民本思想是中华文明的核心政治理念,它既对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形成产生重要作用,也对中国传统政治实践产生深刻的历史影响。从中西文化交流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