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遗产
中华文明统一性: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对中华文明的特性作了精辟的总结,明确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
天人合一思想:生态文明的传统哲学资源
人和社会发展的神秘力量。《尚书·洪范》中说:“惟天阴骘下民。”这段话意在强调天可以保护民众。随着人类认知的进步,天逐渐被理解为一种具有道德感的力量……
《易经》超越诠释:"天""帝"概念的哲学重构
本文旨在通过诠释《易经》的“天”“帝”概念,更加深入地探究《易经》的超越观念。这里的《易经》指成书于西周时期的《周易》古经,不包括成书于战国时期的《……
山水比德思想:旅游伦理的传统文化资源
旅游是一种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既能休闲放松强身健体,又能接近文化与自然的活动。旅游综合提供人类身体健康、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所需的多种要素,是一种追求……
张学谦:纬书的经典化与去经典化
所谓“纬书”,是指兴起于西汉末、定型和尊崇于东汉的一类冠以“河图”“洛书”及七经之名、伪托上天及圣人神化儒学的文献,东汉人习称“图谶”。“纬”名的出现实际……
楼宇烈:中国文化的生生之学
按照现在学科的分科,对于医学我完全是个外行,或许根本就没有资格来谈。但如何认识现在的学科分科,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科学这个概念指的是研究客观物……
何中华:“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思想解放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
刘余莉 申静思:民为邦本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集中体现
“民为邦本”是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集中体现,原写作“民惟邦本”,出自《尚书·五子之歌》。书中记载,禹的孙子、启的儿子太康,身居帝位却不务朝政,放纵情欲……
让文物“说话”:AI等技术赋能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在时光的长河中,文物是凝固的历史,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基因密码。如今,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如一把金钥匙,正悄然打开这些“沉默见证者”的话匣子。当千年文物与算……
姜珍婷:中华民谚中的家庭文化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是连接个人与国家、社会的天然纽带。家风正则民风正,民风正则国风正。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加强家庭家……
何民捷:守好魂脉和根脉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
阮忠:苏轼的“仁统”与韩愈的“道统”
苏轼的“仁统”是效韩愈的“道统”提出来的。韩愈的“道统”是老话题,但少有人说苏轼的“仁统”。
“仁统”与“道统”。韩愈的“道统”之“道”,内涵是儒学的仁义……
王学典:儒学研究已形成“九科治儒”的繁荣局面——探索儒学社会科学化的新路径
当下儒学的核心问题是现代转化问题,也即“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问题,是儒学如何融入现代社会、为现代国家治理和现代社会重建提供积极的思想资源问题。这……
彭成广:孔子“游于艺”的意蕴新释
《论语·述而》篇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其中,学界对“游于艺”的解读历来争论最多,但整体而言均不离对“艺”之对象或具体内容的把握,如有……
杨国荣:中国哲学中的心、性、情
摘 要:作为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心”“性”“情”不仅涉及心理之域,而且与本体论、价值论、认识论相联系,从而呈现比较宽泛的哲学意义。以观念性为基……
蔡方鹿:巴蜀哲学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哲学史专家钟肇鹏说:“广义的蜀学,其内涵和外延均相当于巴蜀文化。狭义的‘蜀学’就是指巴蜀人士的著作及论述巴蜀文化的著作,总称巴蜀文献。弘扬蜀学首先……
郭齐勇:倪培民教授《儒家功夫哲学论》读后
倪培民先生几乎用了三十年的时间潜心钻研儒家功夫哲学,给中国与国际哲学界贡献了这一佳构,我在此表示敬重与贺忱!是书由商务印书馆于2022年10月出版。
……
谢茂松:仁爱何以成为中华文明最具优先性、通贯性的价值?
在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中国人创造了悠远博厚的中华文明。仁爱思想始终是中华文明最具优先性、通贯性的核心价值,至今仍在影响中国人的精神气质和行为选……
臧峰宇:中华文明宇宙观如何启迪今人?
由中国人民大学等主办的首届武夷论坛系列活动正在福建南平举行。3月22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臧峰宇以“中华文明的宇宙观”为题,在武夷山朱熹园开讲中……
刘强:我所理解的孔子、《论语》和儒学
一、重新发现孔子
之所以说“重新发现”,是因为耳熟能详,自以为不用发现——我们都自以为认识了孔子,看清了孔子,理解了孔子。其实,哪怕天天读《论语……
朱康有:从“实学”到“新实学文化”
“实学”并不是一个现代的概念。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用得频率较高,宋代以后的思想家偶也用之。当然,与“实学”内涵相关的内容,我们可以追溯得更早。为……
丁为祥:《大学》及其“大学之道”之所从来——《大学》精读导言之一
《大学》作为儒家的一部重要经典——《礼记》中的第四十二篇,同时也是朱子所选编的《四书集注》中的第一篇,因而,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大学》又……
王学典:孔子教育思想是中国特有教育家精神的典型代表
中华民族是一个极其重视教育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曾诞生了无数伟大的教育家,形成了我国所特有的深厚教育家精神。作为儒家学说创始人且具有世界影……
臧峰宇:以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华文明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深刻阐述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强调“第二个结合”……
杨朝明:让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我们要加深对“两个结合”重要论述意义的理解,不仅直面现……
韩建业:和平性植根于中华文明深处
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深知和平之宝贵。和谐稳定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生活方式,和平共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处世之道,和合仁善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来……
陈来:帛书易传与先秦儒家易学之分派
郭店竹简发表之后,其中的《缁衣》等篇,给我们一个很大的启示,就是在战国楚地流行的文献文本,不一定是楚国或楚地文化自身的产物,而有许多是传自中原的……
邢哲夫:如何理解孔子的“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论语·宪问》中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一句,荀子在《荀子·劝学》中解释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
何中华:孔子之于今天的意义
编者按:
岁在甲辰,时维秋序。今年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诞辰2575年。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深邃的思想与高尚的人格,不仅塑造了中华……
杨润聪 洪向华:涵养廉洁文化 建设廉洁政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带头落实关于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意见,从思想上固本培元,提高党性觉悟,增强拒腐防变能力。”中共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