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孔文化现代价值:孔子文化传承与当代文明建设的实践路径
9月6日上午,2023中国·衢州国际儒学论坛暨南孔文化季在浙江衢州盛大开幕。国际儒联副会长于建福应邀出席并发表了主题演讲。 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6月2日发表的《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简称“6.2讲话”)全文公开后,于建...
9月6日上午,2023中国·衢州国际儒学论坛暨南孔文化季在浙江衢州盛大开幕。国际儒联副会长于建福应邀出席并发表了主题演讲。 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6月2日发表的《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简称“6.2讲话”)全文公开后,于建...
儒者群体的诞生,甚至儒的概念的形成,在中国历史上,无论如何都是一次非常重要的文化事件。儒家学派的起源由来已久,并非等到春秋末期的孔子振臂一呼就能够立马产生出来的。孔子是一个伟大的儒者,但绝不是第一个儒者,孔子还不能是商周中国之儒的全部,...
韶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众多文化遗产令人瞩目,哪些是必看的瑰宝?
思想解放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是历史客观规律,也是历史客观事实。西方文艺复兴如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也同样如此。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每一次思想解放,都极大地推进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20世纪70年代末...
居处是每个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对于《论语》中孔子与孔门弟子来说,居处不仅是日常生活所需,也是君子品质的体现,是“仁”之展开与实践,是儒家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这种居处观由此成为孔子仁学思想的一个缩影,获得了儒家哲学意义。本文选择《论语...
摘 要:作为人的生存样法,生活方式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并起着重要作用。它不仅是人类文明存在与发展的前提与基础,是文明的基础性表征,亦是文明存续的稳压器与蓄水池。中华文明之所以历经五千多年而没有中断并长盛不衰,在于我们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形成...
一 《孟子》一书中,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共有十四章。其中,七章是孟子劝说宣王行仁政,双方的态度和缓,气氛融洽,对话的时间应该是在伐燕之前;还有七章记载了孟子对伐燕的态度,以及对宣王的批评,往往言辞激烈,致使“王顾左右而言他”,时间应该...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对中华文明的特性作了精辟的总结,明确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这是对中华文明特性第一次完整表述,是对中华五千多年文明进程和历史经验所作的科学总结。进行了...
人和社会发展的神秘力量。《尚书·洪范》中说:“惟天阴骘下民。”这段话意在强调天可以保护民众。随着人类认知的进步,天逐渐被理解为一种具有道德感的力量。《周易·乾》中指出,人要“与天地合其德”。北宋著名哲学家张载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天人合一...
本文旨在通过诠释《易经》的“天”“帝”概念,更加深入地探究《易经》的超越观念。这里的《易经》指成书于西周时期的《周易》古经,不包括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周易》大传(《易传》),因为两者分属于不同的时代,体现的是不同的观念系统。 所谓“超...
旅游是一种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既能休闲放松强身健体,又能接近文化与自然的活动。旅游综合提供人类身体健康、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所需的多种要素,是一种追求健康的修心生活。 饱览名山大川,增长见识,开阔眼界,体验历史、文化等人文景观,获得精神上...
所谓“纬书”,是指兴起于西汉末、定型和尊崇于东汉的一类冠以“河图”“洛书”及七经之名、伪托上天及圣人神化儒学的文献,东汉人习称“图谶”。“纬”名的出现实际上迟至东汉晚期,是时人“纬以配经”观念的一种反映。纬书的内容十分庞杂,既有数术占验...
按照现在学科的分科,对于医学我完全是个外行,或许根本就没有资格来谈。但如何认识现在的学科分科,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科学这个概念指的是研究客观物质世界的自然科学。是世界近代以来兴起的一个概念,这个概念最初的含义是指分科的学问。所以我们可...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为什么说“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这一新论断包含着怎...
“民为邦本”是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集中体现,原写作“民惟邦本”,出自《尚书·五子之歌》。书中记载,禹的孙子、启的儿子太康,身居帝位却不务朝政,放纵情欲没有节制,百姓对他非常怨恨,但他却不知反省。有一次他到洛水之南打猎,打了百余天都不回都城...
在时光的长河中,文物是凝固的历史,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基因密码。如今,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如一把金钥匙,正悄然打开这些“沉默见证者”的话匣子。当千年文物与算法相遇,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就此展开——这不仅是一次技术革命,更是一场文化复兴的序曲。 当古...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是连接个人与国家、社会的天然纽带。家风正则民风正,民风正则国风正。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我国民谚中多有家庭家教家风类谚语,它们语言通俗活泼,内容警策有力,蕴含了中华...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
苏轼的“仁统”是效韩愈的“道统”提出来的。韩愈的“道统”是老话题,但少有人说苏轼的“仁统”。 “仁统”与“道统”。韩愈的“道统”之“道”,内涵是儒学的仁义,即其《原道》说的“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他随之将这...
当下儒学的核心问题是现代转化问题,也即“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问题,是儒学如何融入现代社会、为现代国家治理和现代社会重建提供积极的思想资源问题。这需要我们对儒学的学科属性和现代转化路径作出新的探索。 儒学是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的公共领域...
《论语·述而》篇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其中,学界对“游于艺”的解读历来争论最多,但整体而言均不离对“艺”之对象或具体内容的把握,如有以“六艺”之“礼、乐、射、驭(御)、书、数”代指“艺”者;有以“《诗》、《书》、《礼》...
摘 要:作为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心”“性”“情”不仅涉及心理之域,而且与本体论、价值论、认识论相联系,从而呈现比较宽泛的哲学意义。以观念性为基本的存在形态,“心”主要表现为综合性的意识现象。这一意义上的心,既是认识层面的对...
哲学史专家钟肇鹏说:“广义的蜀学,其内涵和外延均相当于巴蜀文化。狭义的‘蜀学’就是指巴蜀人士的著作及论述巴蜀文化的著作,总称巴蜀文献。弘扬蜀学首先要加强对巴蜀文献的整理,宣扬蜀学,弘扬中华文化。”巴蜀文化的形上哲学思维体现了巴蜀文化的内...
倪培民先生几乎用了三十年的时间潜心钻研儒家功夫哲学,给中国与国际哲学界贡献了这一佳构,我在此表示敬重与贺忱!是书由商务印书馆于2022年10月出版。 培民兄的煌煌大著精专厚实,深具启发性,令人钦佩。他把儒家、功夫、哲学三视域合而观之...
在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中国人创造了悠远博厚的中华文明。仁爱思想始终是中华文明最具优先性、通贯性的核心价值,至今仍在影响中国人的精神气质和行为选择。 仁爱的文明原理,使中国始终尊重基于各自不同特性基础上的独立自主发展,又具有如同天地...
由中国人民大学等主办的首届武夷论坛系列活动正在福建南平举行。3月22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臧峰宇以“中华文明的宇宙观”为题,在武夷山朱熹园开讲中华文明讲坛第一讲。 日前在北京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时,臧峰宇指出,中华文明的...
一、重新发现孔子 之所以说“重新发现”,是因为耳熟能详,自以为不用发现——我们都自以为认识了孔子,看清了孔子,理解了孔子。其实,哪怕天天读《论语》的人,也有可能完全不认识孔子,不知孔子是谁。 他们所理解的孔子,常常是被遮蔽、被侮...
“实学”并不是一个现代的概念。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用得频率较高,宋代以后的思想家偶也用之。当然,与“实学”内涵相关的内容,我们可以追溯得更早。为此,历史上的“实学”能顾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狭义上的即明清之际的实学,我们称作是一...
《大学》作为儒家的一部重要经典——《礼记》中的第四十二篇,同时也是朱子所选编的《四书集注》中的第一篇,因而,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大学》又是对中国人精神世界影响最大的一部儒家经典。不过,自《大学》问世以来,人们至今仍然搞不...
中华民族是一个极其重视教育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曾诞生了无数伟大的教育家,形成了我国所特有的深厚教育家精神。作为儒家学说创始人且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教育思想与精神可谓是中国特有教育家精神的典型代表。 简单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