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儒共生主义:"一体之仁"的生态伦理价值
摘要:近年来,随着全球性环境危机的加深,“共生”思想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各界有识之士的进一步重视。在西方,出现了“共生主义”学说和运动。在中国,从政府到企业界,都在调整发展模式,确立了绿色发展的理念。就思想史而言,中国传统哲学中蕴含着许多...
摘要:近年来,随着全球性环境危机的加深,“共生”思想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各界有识之士的进一步重视。在西方,出现了“共生主义”学说和运动。在中国,从政府到企业界,都在调整发展模式,确立了绿色发展的理念。就思想史而言,中国传统哲学中蕴含着许多...
作为孔子的故乡,“东方圣城”曲阜在千百年郁郁文气的洗礼中,留存了诸多与孔子相关的文物和遗迹。孔庙、孔林、孔府、少昊陵、周公庙、尼山、颜庙等处,至今尚存有不少与孔子、与儒学相关的碑碣石刻。由于孔子及孔子之道对于传统中国政治、文化具有重要意...
宇宙的本质是时空,“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宇宙意识的产生是人类迈入社会历史进程的重要标志,从这时开始,在生产生活需要的推动下,先民开始有意识地规划自己的空间体系和时间体系,这意味着在宏大宇宙中人“自我”意识的觉醒和文明的萌芽。从...
摘要:《论语》中的“文”含义丰富,既反映了不同语境下的多重含义,更折射出诸子时代前后思想史上的重要转折——由德礼体系向仁礼体系的创造性转化。西周春秋时期的思想史围绕且聚焦于“德”,并塑造了德礼体系;孔子则进一步突出“仁”的意义,在仁礼互...
摘要:本文是基于陈来先生《仁学本体论》和《儒学美德论》两部著作,对陈先生哲学体系的研究。陈先生从1980年代以来,一直关注现代性语境下的道德问题,他两部著作中呈现出的成熟哲学体系牢牢坚持对此一基本问题的理解和回答,形成其仁学哲学思想。陈...
探源中华文明,赓续历史文脉。在7月11日举行的全国考古大会现场,新黄河记者采访了著名考古学家、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王巍先生,王巍向记者详细阐述了判断进入文明社会标准的“中国方案”,并表示,海岱地区对中华文明的起源...
所谓“纬书”,是指兴起于西汉末、定型和尊崇于东汉的一类冠以“河图”“洛书”及七经之名、伪托上天及圣人神化儒学的文献,东汉人习称“图谶”。“纬”名的出现实际上迟至东汉晚期,是时人“纬以配经”观念的一种反映。纬书的内容十分庞杂,既有数术占验...
【摘要】马克思“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的本义是指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第一种历史形态即原始社会。因此,“亚细亚生产方式”并不是一种特殊主义的叙事,而是普遍主义的叙事;不是一个共时性概念,而是一个历时性概念。就其普遍性而论,作为归纳诸多不同民族...
“自我革命”既是我们党百年奋斗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也是我们党探索成功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历史周期率是我国历史上封建王朝摆脱不了的宿命。严格来说,中国传统历史不存在真正彻底的“自我革命”,因为它一直没有走出改朝换代这个封闭...
2022年12月15日晚,由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主办的“思与文”讲座第118讲于线上成功举办。本次讲座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臧峰宇教授主讲“阳明心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系主任刘梁剑教授担...
作为古代山水诗的高峰,盛唐诗人王维对山水别具一格的描绘备受历代评论家推崇。王维山水诗中传达的空灵、渺远而又独具情致的意境,及其外在超逸的气韵和情志上的“仕隐两得”,在中国古代文人中具有代表性。王维山水诗旷达超逸的一面,充分表明自然山水对...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在文化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其博大的内容、独特的思想和深邃的精神,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文化大山 《史记》是一座不同寻常的文化大山。它有五种体例,既各自独...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
从世界历史视域理解何以中国,在当代语境中,无法绕过雅斯贝尔斯所提“轴心时代”(The Axial Age)和沃格林所提“天下时代”(The Ecumenic Age)概念,这两个概念都涉及人类文明的多元平行进展,尤其是涉及各大文明中的精...
牟宗三(1909—1995年),字离中,山东栖霞人,哲学家、教育家,现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新儒学八大家”之一。牟宗三治学,目的在于“点醒人的真实生命,开启人的真实理想”。 治学需潜心于“固执” 一个人纵有天才,倘无潜心于“...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其中“统一性”就是“五个突出特性”之一。统一性作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之一,在中国历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也呈现出鲜明特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其结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百年...
4月14日下午,中山大学哲学系2022级研究生“哲学前沿”系列讲座第八讲在锡昌堂103室举行。讲座主题为《“太和世界”:新儒家对“大同世界” 的不同想象》,由中山大学哲学系陈立胜教授主讲,中山大学哲学系张卫红教授主持。 引子 陈...
中国有众多名山胜水,形成了独特的山水文明。黄河长江流域源远流长,涵盖了诸多不同民族的思想和文化,造就了惊世绝伦的文学艺术,呈现出纷繁多样的文明形态。“山水”并不仅仅指涉“风景”,而是具有丰富的内涵。山水与天道、仁德、自然、生活方式密切相...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华文明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深刻阐述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强调“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提出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这是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
“新年”是人类历史上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化时间概念,蕴含着人类面向未来的智慧,传递着辞旧迎新的精神传统。每一个文明都创造了自己的新年,都有自己独特的新年仪式和年节符号,全世界共同建构了以“祈福”为中心的人类新年文化体系,推进丰富多样的文明交...
自周孔到汉唐、宋元明清,儒学像一条奔腾的大河,不断吸纳、创造,既建构国人的价值观,也塑造其生活态度和政法秩序。到中西相遇,儒学发生了大转折,儒学遭到自我怀疑,更被无情地批判。遭此际遇,儒学该如何发展? 今天的文章节选自干春松老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浑厚的历史温度,镌刻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炽热的现实热度,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有着鲜明的未来刻度,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衰、千...
四书五经是我国最重要的经典。中国人的文化价值观主要汇集于或者说来自四书五经。学好四书是走进五经的门径、阶梯。 四书或称“四子”,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也是中华文化的宝典。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无疑也是...
2022年12月24日《光明日报》刊发了方勇先生的鸿论《六论“新子学”》,文章从孔老地位问题入手,指出应平置“孔老”,重视老子在子学时代的开端地位,并由此展开对中华文化格局的反思。方勇先生对老子和子学时代重要性的强调,准确精当且恰逢其时...
一、政道:儒家思想与新时代愿景 记者: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那您认为儒学研究在这方面该如何发力? 杨朝明老师(以下简称为“杨老师”):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
经典原文 《召南·采蘩》 于以采蘩,于沼于沚。 于以用之,公侯之事。 于以采蘩,于涧之中。 于以用之,公侯之宫。 被之僮僮,夙夜在公。 被之祁祁,薄言还归。 《召南·小星》 嘒彼小星,三...
作为大陆新儒家的代表人物,蒙培元先生一直关注于儒家宗教性问题。在这一点上,他既继承了其师冯友兰先生以“天”为宇宙大全及对于以“天地境界”为安身立命之地的精神追求,也继承了港台新儒家亦人文亦宗教的讲法,由此推陈出新,提出独特的儒学自然宗教...
新时代,济宁市在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优秀传统文化“两创”重大方针、落实中央《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上,走在了前列。 文脉积淀“厚”。儒家作为长期影响中国传统社会上层建筑特别是意识形态的主干,发源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