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儒家婚礼
new
《论语》"文"概念:儒家经典的核心价值诠释
摘要:《论语》中的“文”含义丰富,既反映了不同语境下的多重含义,更折射出诸子时代前后思想史上的重要转折——由德礼体系向仁礼体系的创造性转化。西周春……
陈来哲学体系:仁学思想的现代建构
摘要:本文是基于陈来先生《仁学本体论》和《儒学美德论》两部著作,对陈先生哲学体系的研究。陈先生从1980年代以来,一直关注现代性语境下的道德问题,他……
王巍: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
探源中华文明,赓续历史文脉。在7月11日举行的全国考古大会现场,新黄河记者采访了著名考古学家、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王巍先生……
张学谦:纬书的经典化与去经典化
所谓“纬书”,是指兴起于西汉末、定型和尊崇于东汉的一类冠以“河图”“洛书”及七经之名、伪托上天及圣人神化儒学的文献,东汉人习称“图谶”。“纬”名的出现实际……
黄玉顺:“亚细亚生产方式”与“中国道路”问题的 儒家正义论思考
【摘要】马克思“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的本义是指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第一种历史形态即原始社会。因此,“亚细亚生产方式”并不是一种特殊主义的叙事,而是普遍……
朱康有:论党的自我革命的中华文化基因
“自我革命”既是我们党百年奋斗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也是我们党探索成功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历史周期率是我国历史上封建王朝摆脱不了的宿……
臧峰宇:阳明心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2022年12月15日晚,由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主办的“思与文”讲座第118讲于线上成功举办。本次讲座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臧峰宇教授主讲“阳……
罗峰:王维山水诗的超逸与情志
作为古代山水诗的高峰,盛唐诗人王维对山水别具一格的描绘备受历代评论家推崇。王维山水诗中传达的空灵、渺远而又独具情致的意境,及其外在超逸的气韵和情……
张新科:《史记》——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在文化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其博大的内容、独特的思想和深邃的精神,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是中华……
赵付科:把握“两个结合”的文明赓续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
陈赟:“中国”作为“中道之国”——基于儒家仁性论的视角
从世界历史视域理解何以中国,在当代语境中,无法绕过雅斯贝尔斯所提“轴心时代”(The Axial Age)和沃格林所提“天下时代”(The Ecumenic Age)概念,这两……
王俊:将学问与全部生命结合 ——哲学家牟宗三的治学之道
牟宗三(1909—1995年),字离中,山东栖霞人,哲学家、教育家,现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新儒学八大家”之一。牟宗三治学,目的在于“点醒人的真实生命,……
卜宪群:中华文明“统一性”的历史特点与当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其中“统一性”就是“五个突出特……
李宗桂: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其结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了一个有……
臧峰宇: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百年探索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
陈立胜:“太和世界”:现代新儒家对“大同”世界的“不同”想象
4月14日下午,中山大学哲学系2022级研究生“哲学前沿”系列讲座第八讲在锡昌堂103室举行。讲座主题为《“太和世界”:新儒家对“大同世界” 的不同想象》,由中……
林志猛:中国山水文明与精神的超越性
中国有众多名山胜水,形成了独特的山水文明。黄河长江流域源远流长,涵盖了诸多不同民族的思想和文化,造就了惊世绝伦的文学艺术,呈现出纷繁多样的文明形……
臧峰宇:以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华文明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深刻阐述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强调“第二个结合”……
何世龙:文明交流互鉴的“新年模式”
“新年”是人类历史上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化时间概念,蕴含着人类面向未来的智慧,传递着辞旧迎新的精神传统。每一个文明都创造了自己的新年,都有自己独特的新……
干春松:为何是国学而不是儒学?
自周孔到汉唐、宋元明清,儒学像一条奔腾的大河,不断吸纳、创造,既建构国人的价值观,也塑造其生活态度和政法秩序。到中西相遇,儒学发生了大转折,儒……
楼俊超: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时代光彩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浑厚的历史温度,镌刻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炽热的现实热度,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
郭齐勇:今天我们为何要读四书
四书五经是我国最重要的经典。中国人的文化价值观主要汇集于或者说来自四书五经。学好四书是走进五经的门径、阶梯。
四书或称“四子”,指《大学》《中……
李华:中华文化发展与孔老地位变迁 ——兼与方勇先生商榷
2022年12月24日《光明日报》刊发了方勇先生的鸿论《六论“新子学”》,文章从孔老地位问题入手,指出应平置“孔老”,重视老子在子学时代的开端地位,并由此展……
杨朝明:学术是一种生命的归宿
一、政道:儒家思想与新时代愿景
记者: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那您认为儒学……
周春健:《诗经》里的成语:肃肃宵征,夙夜在公
经典原文
《召南·采蘩》
于以采蘩,于沼于沚。
于以用之,公侯之事。
于以采蘩,于涧之中。
于以用之,公侯之宫。
被之僮僮,夙……
任文利:世界的“返魅”——蒙培元先生的儒学自然宗教观
作为大陆新儒家的代表人物,蒙培元先生一直关注于儒家宗教性问题。在这一点上,他既继承了其师冯友兰先生以“天”为宇宙大全及对于以“天地境界”为安身立命之……
朱康有:倾力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示范区
新时代,济宁市在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优秀传统文化“两创”重大方针、落实中央《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上,走在了前列。
……
黄怀信:孔子与周文化
关于孔子文化的渊源,很少有人细究。即或有究,最多也只是说他“学无常师”。事实究竟如何?搞清这个问题,对于正确认识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
朱康有:《淮南子》“道治”模式探讨
摘 要:为适应秦汉以来社会发展形势,《淮南子》以黄老道家为主干,在批判吸收各家思想基础上,从国家长治久安高度提出“道治”模式,认为返归以“道”为指导思……
何中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价值意蕴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旨归,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使命,也是创造人类文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