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深耕文化沃土的核心路径
杨朝明今年62岁,曾任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副主任、孔子研究院院长,现任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2023年当选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杨朝明多年来从事传统文化研究。他致力于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履职过程,让世界感受中华传统文化...
杨朝明今年62岁,曾任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副主任、孔子研究院院长,现任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2023年当选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杨朝明多年来从事传统文化研究。他致力于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履职过程,让世界感受中华传统文化...
从16世纪开始,欧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中国热”,引发了欧美本土文人对中国的浓厚兴趣。在这一背景下,包括《论语》在内的中国传统典籍逐步成为西方了解中国社会、文化、思想的一个重要来源,并促进了此后400多年“中学西传”和“西学东渐”的进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中华文明为什么会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其...
摘要:南宋杨简认为《大学》非圣人所作,在思想义理上有支离、割裂之瑕疵,有害于道体之浑全。对于“三纲领”,他认为“明德”即是“至善”,“止于”二字加在“至善”前是累赘,而“止、定、静、安、虑、得”之前后次第是臆想、穿凿。《大学》论“止”在...
【作者按】本文是作者2022年8月15日在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举办的儒家人文思想论坛的发言稿,原载《学术界》2023年第3期,第129‒137页。 【提要】杜维明先生近年来提出了“精神人文主义”的构想。这里的“精神”或“精神性”,并非简...
最近这些年,中国哲学界出现了一个动向,叫作“汉语哲学”,就是用汉语来讲人类普遍的哲学问题。笔者认为,首先,讲“汉语哲学”,最核心的问题应该是从汉语的角度来讲“存在”(Being)问题。其次,这里有几个关键词,那么,通过考察这几个关键词的...
在两千多年前的“轴心时代”,孔子与柏拉图都将“德性”视为人生要旨。孔子倡导“志于道,据于德”,柏拉图认为公民应具备“四大美德”,二人可谓心意相通,更印证了孔子名言——“德不孤,必有邻”。 “孔子与柏拉图在学术动机及学术思想内容方面都...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论断。 “两个结合”立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别指向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者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这从我们党的发展历程中亦可得...
中华文明连绵五千余年,生生不息。诚信可谓其中一条重要血脉和精髓,贯穿始终,使中华文明在历史错综复杂的大变局中保持不断,承续至今。 中华文明厚植诚信基因 中国历史上有无数脍炙人口的“诚信”故事,给中国的诚信基因传承增添无限动力。 ...
第十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期间,与会专家、学者畅所欲言,通过对话开展文明交流互鉴。其中的儒学“登峰”研究,有助于更好传承和发扬儒家文化智慧,提升儒家文化传承创新话语权,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力。 三部系列丛书 阐发儒家思想精神内核 “...
关于母教与儒学的关系或者说儒学是如何影响了家风和家教的,主要涉及到两个问题,一是孔子的儒学是如何影响了家风。二是为什么在邹鲁之地,不仅产生了孔子、孟子两位伟大的思想家,同时还产生了一位伟大的母亲——孟母。 首先从孔孟所处的春秋战国时...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
现代以来学术界关于中国哲学研究方法论的讨论,主要集中于两个时段:一个是在现代中国哲学研究的初创时期,即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另一个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讨论的主题被刻画为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在第二个时段的讨论中,第一个时段讨论过的一些...
按照现在学科的分科,对于医学我完全是个外行,或许根本就没有资格来谈。但如何认识现在的学科分科,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科学这个概念指的是研究客观物质世界的自然科学。是世界近代以来兴起的一个概念,这个概念最初的含义是指分科的学问。所以我们可...
礼器,指古代在祭祀、丧葬、宴飨等礼仪活动中使用的器物,是礼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就文庙祭祀来说,主要指祭器和乐器。阙里孔庙是祭祀孔子的庙宇,起源较早,礼器较全备,是研究古代祭礼文化的重要载体。本文依据《孔府档案》等相关史料,对清代阙里孔庙...
近日,第九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尼山世界艺术论坛在曲阜举办。本届艺术论坛筹备期间,受邀嘉宾紧紧围绕“文明互鉴 以艺通心”的论坛主题,积极创作,撰写了20余篇、约17万字有新意、有深度的主题论文,对新时代如何展开国际交流与对话,建设中华民...
人是情感动物——人离不开亲情、爱情与友情。但情感有个特征,正如汤显祖在《牡丹亭》有段话所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这样的感悟,不分中西,不分古今,而是“其心同、其理同”的。你看西塞罗不是也这样说吗——“人抛弃理...
《官箴》是中国古代居官格言之类的著作,共一卷,33条,作者为宋人吕本中。我国古代最大的官修图书目录《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此书多阅历有得之言,可以见诸实事。书首即揭清、慎、勤三字,以为当官之法,其言千古不可易。” 吕本中(10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就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是我们需要继承的东西。然而,站在不同的立场,关于优秀的看法,会大不相同。本文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来谈论优秀文化的标准问题。 在1957年的中国哲学史座谈会上...
儒家不但把君子确立为中国人应当追求的理想人格,而且围绕君子自身的道德社会理想做了阐述。孔子认为,地位高贵的君子如果对宗亲厚道、恭敬,那么民众就会致力于仁德;如果不遗弃故旧老友,民众也不会冷漠无情。“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在这段话中,“首先要”讲的是第一位的,“贯穿其中”指的是该思想体系涉及方方面面,我们可以...
转瞬之间,《当代儒学》辑刊已创刊十周年,共出版了20辑,可喜可贺!不仅如此,实际上,《当代儒学》辑刊已经在学术界、思想界具有相当的影响力。 此何以故?当然与《当代儒学》的办刊宗旨的自我定位密切相关。借此十周年纪念之机,我谈谈自己对“...
近代以来,对于怎样看待中西文化,有过许多争论。100多年前,有些人看到西方国家船坚炮利、四处扩张,就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怀疑甚至否定,认为西方什么都好,自己处处不如人。也有人希望既学习西方长处,又能将自己的传统保持下来,提出“中学为体...
在清朝,大学士陈廷敬的陈氏家族声名远扬。这个家族在山西泽州(今晋城),跨越明清两代,人才辈出,涌现出41位贡生、19位举人,9人中进士,6人入翰林。大学士陈廷敬更是在政治上多有建树,为清初社会的重建贡献卓越,备受康熙帝赞誉,称其为“是极...
摘 要:天道、性命等观念代表了儒家对终极价值的追求。先秦儒家尤其是孔门之仁学,并不注重对天道、性命等观念作客观学理的论述,因其认为天道、性命并非现成的和外在于人生命的客观存在对象。他们更注重从具体的人生境遇中,通过人的情感现象来揭示天道...
经学,也就是研究阐释儒家经典的学问。儒家经典最初有“五经”:《易经》《书经》《诗经》《仪礼》《春秋经》。这是我国存世最古老的几部典籍。西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经典以及权威的阐释,成为最高学问、治国纲领、是非标准。直到辛亥革...
经典传承对于维系中华文明的连续性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如何更好地传承历史上形成的经典依然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论域中的必有之义。人类文明的进步总是在汲取前人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创新实现的,前人经验构成了后续文明进步的前提。经典文献记录...
汪亮按:2022年年初,我和本地一位著名乡贤交流,这位乡贤热心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推广,在本地建立了一座古色古香的书院。我对这位乡贤是很敬佩和认同的,于是我毛遂自荐,写了一篇关于此书院的未来五年发展的思考,供他参考。后来因为各种原因,虽然方...
摘要:“藏礼于器”思想是儒家科技伦理思想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我国古代造物制器的基本法则。在“藏礼于器”思想影响下,“器物”成为“礼制”的指示器和强化剂,二者呈现出一种双向互构的关系:一方面,器物是礼制的物化形态,器物的设计与使用要遵循礼...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出自《国语·周语下》。意思是说,为善如登山那样艰难,造恶如山崩那样迅速坠落。这一典故的背景是在东周末年,王子朝叛乱,周敬王被逐出都城,逃到成周(今河南洛阳东北)。诸位流亡大臣拟在成周筑城建都。晋国的执政者魏献子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