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中庸
和合学发展路径:张立文先生学术思想访谈
编者按:口述成史,别辟蹊径。2023年,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处)推出“尼山文库·儒学学者口述史”项目,积极探求儒学学者个人的思想学术如……
中国式现代化底蕴:中华文明的深层支撑
中华文明拥有五千多年不间断的历史,积淀形成辉煌灿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
李敬学: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
王学典:儒家思想的社会科学化与创造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
10月27日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系列专题学术讲座第四讲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文学生活馆举行。十三届、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山东大学讲席教授,儒学高……
丁为祥:今古本《大学》之不同时代与不同的关怀侧重——《大学》精读导言之四
宋明理学关于《大学》今古本的分歧,虽然集中表现在朱子学与阳明学之间,但其之所以形成分歧,又是由《大学》形成之不同时代与研究者之不同的关注侧重所决……
裴登峰:“生生”思想的实践及其当代价值
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生生”思想是中华文化精神、身份的标志性、典范性特征,是彰显中华文明连续性的重要文化“元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申富强: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深入……
楼宇烈: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久远博大,却“统之有宗,会之有元”。若由著述载籍而论,经史子集、万亿卷帙,概以“三玄”(《周易》《老子》《庄子》)、……
杜维明:儒家心性之学的当代意义
内容提要:哲学的精神转向是儒家心性之学对于当代世界的一个重要贡献。首先,从具体问题以及哲学研究的例子出发,讨论知识与智慧的关系以及智慧的独特之处……
刘增光:五经与中华文明的礼让精神
“礼让”是中华文化中渊源甚早的重要德行和观念,以“让”作为核心字的“谦让”“礼让”等词汇至今都为人们所常道及。从思想学理上进行探究可知,周代礼乐文明有着……
魏衍华:孟子“仁政”,上古三代国家治理思想的集大成
【摘要】:“仁政”是孟子描绘天下国家治理思想的一幅宏伟蓝图,是《孟子》一书的思想内核和精神命脉。孟子“仁政”是对上古三代时期国家治理思想的集大成,其……
杨国荣:中国哲学中的心、性、情
摘 要:作为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心”“性”“情”不仅涉及心理之域,而且与本体论、价值论、认识论相联系,从而呈现比较宽泛的哲学意义。以观念性为基……
江林昌:中国古典学迎来黄金时代
在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上,有两次深刻的大变革。第一次是春秋战国时代,第二次是新时代。春秋战国时代的大变革,造就了中国文化第一次大高峰,并有了……
张立文:儒家“和为贵”精神的当代价值
儒家哲学思想,在中国古代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一直占据主导思想和主流意识位置。儒家创始人孔子,历来被尊称为圣人,孔子的《论语》被奉为神圣不可侵犯……
陈晓霞: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就是其中之一……
刘永加:天下好书 当与天下人共读之
近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依据《反垄断法》对某知识资源传播共享网络平台涉嫌实施垄断行为进行了查处,并处以巨额罚款。古代没有网络资源这样便捷的手段,仅……
唐青州:孔子礼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统观礼制发展史,经由夏商两代近千年的酝酿与发展,礼制在西周进至高度发达阶段,及至春秋战国时期,方因过于繁复而渐趋崩坏,《论语》中所记载的“八佾舞……
臧峰宇:以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华文明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深刻阐述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强调“第二个结合”……
宋立林:礼要“合理”
我们现代人经常问:“这合理吗?”事情的合理与否,意味着合法性的有无。其实,中国古人更关心合“礼”与否。这是因为“礼”在古代被视为“天之经也,地之义也,……
王晓阳:《论语》中的仁德观
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孔宪兰刻本《孔子圣迹图》之《舞雩从游》。樊迟陪着孔子在舞雩台下散步,问:“老师,怎样才能提高品德修养?怎样才能改正……
朱康有:论“社会美育”
“社会美育”的提出是一个创新性的概念。它改变了以“美”为核心的教育主要停留在专业院校、专家队伍、专业人士的状况,试图把“分离的美育”推到大众普及的程度……
黄玉顺:孟子经典诠释学思想探赜
【提要】孟子经典诠释学思想是一个理论系统。经典诠释的宗旨是“以正辩邪”,即通过正邪之辩,“息邪说,正人心”。经典诠释的原则是“缘情解经”,即根据作者与……
杨华:中国何以成为“礼仪之邦”?
摘要:传统文献和当代汉语的用语习惯中,“礼仪之邦”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逐渐代替了“礼义之邦”。其内在原因是,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把礼仪之有无视为自我文……
徐梓:传统文化教育 立足现在,面向未来
传统文化教育正在全国各地蓬勃开展,而且呈现出方兴未艾之势。但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应该教或学怎样的内容?坚持怎样的原则?不同的……
黄怀信:孔子与周文化
关于孔子文化的渊源,很少有人细究。即或有究,最多也只是说他“学无常师”。事实究竟如何?搞清这个问题,对于正确认识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
董丽:晚唐儒士林慎思的人才观
“人人都说伸蒙好,可惜吾家不姓林。”理学宗师朱熹曾对林慎思发出这样的慨叹。林慎思(844—881),长乐崇贤乡钦平里鸿山(今福州长乐区潭头镇大宏村)人。……
冯时:人者怀仁,中华文明的“仁爱观”何以启示当下?
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逐渐形成并发展了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对关心中国当下和未来发展的中外人士而言,……
刘庆柱: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特质
恩格斯提出:“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易建平从词源角度研究,认为“文明即国家”。“国家”的“物化载体”集中体现在“国民”“国土”及“国民”的“国家认同理念”。
……
林安梧:《论语圣经译解:慧命与心法》之《序言》
年少十五,喜读《论语》,至乎今日,已四十余年。不只是自己读《论语》,后来也教学生读《论语》。读之、讲之,感其意味,体其意蕴,明其意义,常有快然不……
黄玉顺:孔子“无忧”的智慧
编者按:
岁在甲辰,时维秋序。今年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诞辰2575年。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深邃的思想与高尚的人格,不仅塑造了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