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店儒家竹书新探:以孔子为中心的早期儒学重构
摘要:在《尊德义》篇中,孔子提出了“尊德明伦”的道德主义的政治和伦理主张。在《六德》篇中,孔子提出了六位说和三大法说,系统地总结和建构了中国古代的位分伦理学说。在《成之闻之》篇中,孔子提出了求己反本的修身哲学,并将天常与六位贯通起来,意...
摘要:在《尊德义》篇中,孔子提出了“尊德明伦”的道德主义的政治和伦理主张。在《六德》篇中,孔子提出了六位说和三大法说,系统地总结和建构了中国古代的位分伦理学说。在《成之闻之》篇中,孔子提出了求己反本的修身哲学,并将天常与六位贯通起来,意...
孟子被尊为“亚圣”,是儒家思想重要的传承者和发展者,在继承、阐发、创新儒家思想方面,发挥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他的“浩然之气”“大丈夫”精神,对中华民族气节的塑造、精神禀赋的滋养更是产生了重要影响。 亚圣孟子画像 孟子一生的成长、成...
“和合”,简言之,即和平、合作。这个概念,最早见于《国语·郑语》:“商契能合和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三国时韦昭注:“保,养也。五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和:“阴阳合而万物生。”商契能够了解民情,因伦施教,使百姓消除矛盾,和...
摘要:王阳明的“心学解经学”奠基于他的“心即理”的哲学观,以及六经乃“吾心之记籍”的经学观,其解经学反对像朱子那样在解释“文义”上用功,而代之以在“心体”上体当,认为凡“解书不通”“只要解心”。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经典可以随心所欲地被重新解...
【提要】生活儒学当然是儒学,却与现象学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内在关联,可谓“生活现象学”,即现象学的一种中国儒学形态。“生活”作为“事情本身”的“现象”,乃是“前存在者”的“存在”观念,即“生活即是存在,生活之外别无存在”。但此“存在”或“生...
在全球化的今天,跨文化对话成为理解世界的重要维度。儒学文化与西方哲学,作为人类文明的两大支柱,其核心差异的比较不仅深化了我们对自身文化的认知,也为全球治理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新的思维路径。以下从思想基因、道德理想和文明互鉴三个维度,探讨儒...
《爱莲说》是千古名篇 1063年,北宋仁宗嘉祐八年的五月十五日,周敦颐在虔州雩都,今江西赣州的罗岩,刻下了《爱莲说》,并由“四明沈希颜书,太原王搏篆额,江东钱拓上石”。 到1179年,南宋孝宗淳熙六年,朱熹曾经收到周敦颐的曾孙周直卿...
在攸关技术的刺激下,一个问题赫然逼显出来:人是什么?所谓“攸关技术”(TCH:the technologies concerning humanity)是指那些关乎人的存在与本质、从而导致人伦忧患的技术。汉语“攸关”通常与“性命”联系在...
古往今来,众人在讲到孔子的时候,通常都是将孔子道德仁义之“仁”放在首位,而独有梁漱溟先生认为,孔子最昭著的第一态度是“乐”。他是怎样寻着孔子“乐”的态度呢?这还要从他本人的生活经历与体验认知说起。 梁漱溟像 一、梁漱溟人生态度的转变...
哇哦!提到儒家文化,你是不是瞬间想到了线装古籍和摇头晃脑的老夫子?先别急着划走!今天咱们要来个大颠覆,看看这位“千年老古董”如何摇身一变,成为点亮我们现代生活、甚至助力全球发展的“时尚宝藏”!准备好了吗?一起搭上时光机,挖掘那些跨越千年的智...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指出:“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也是共产党人的心学”。深刻认知和把握共产党人的“心学”,必须弄清楚其深厚而广泛的文化基础。 历史文化渊源 “修身养性”“心学”是...
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生生”思想是中华文化精神、身份的标志性、典范性特征,是彰显中华文明连续性的重要文化“元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要努力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
陈来先生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言 1、西方现代化的文化模式 现代化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传统与现代,所谓现代化,简单地说,就是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然而,什么是传统社会,什么是现代社会,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的国家与社会怎样才能...
《易经》说:“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明以止”是人文教化的目标,“化成天下”以“文明以止”为教化的方向。孔子继承上古三代的历史文化,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包含了系统完备的教化学...
《圣迹图》是一部反映孔子生平事迹的连环图画。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一生颇为坎坷,政治上并不得意,以“仁政德治、克己复礼”的主张游说诸侯,以冀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建立一个“天下大同” 的理想世界,可惜终不为当世所用。孔子去世时仍...
【提要】孟子提出“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董仲舒则“屈君而伸天”,以“阴阳灾异”来格(正)“君心之非”。程朱理学在哲学上比汉唐儒学有重大的发展,但在政治哲学上却鲜有突破,大致是伸张孟子的政治思想,甚至可以说未离董仲舒“阴阳灾异”思想的窠...
4月14日下午,中山大学哲学系2022级研究生“哲学前沿”系列讲座第八讲在锡昌堂103室举行。讲座主题为《“太和世界”:新儒家对“大同世界” 的不同想象》,由中山大学哲学系陈立胜教授主讲,中山大学哲学系张卫红教授主持。 引子 陈...
“实学”并不是一个现代的概念。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用得频率较高,宋代以后的思想家偶也用之。当然,与“实学”内涵相关的内容,我们可以追溯得更早。为此,历史上的“实学”能顾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狭义上的即明清之际的实学,我们称作是一...
“近十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位空前提升,并在国家推动下进入主流文化,与此同时,中国大陆正在成为世界儒学研究的重心。”在9月13日举行的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曲阜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十周年座谈会上,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院...
一个民族的复兴,总是以文化的兴盛为强大支撑;一个时代的进步,总是以文化的繁荣为鲜明标识。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立足于赓续中华文脉、建设现代文明,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深入系统阐述,是...
[提要]《中庸》所谓“道问学”乃是经典诠释学问题。“尊德性”是《中庸》经典诠释学思想的宗旨,即在经典诠释中“诚身”。因此,“尊德性而道问学”乃是《中庸》经典诠释学思想的总纲,即通过“道问学”来实现“尊德性”的目标。(一)“尊德性”宗旨的...
摘要:《孔子家语》《论语》皆为孔门后学整理“孔子遗说”后的材料。《论语》是“孔子遗说”中“正实而切事”者,是孔子“遗言”的选编;《孔子家语》是其余材料的汇编,二者属于同根同源关系。《孔子家语》流传过程中,孔安国的整理和王肃的注解至关重要...
《周易》作为先秦“六艺”之一,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经典,其内容广博浩瀚、絜静精微,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贲·彖传》说:“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
据说哲学是没有答案的,只有问题,尤其是没有唯一的答案。因此,哲学是永远的提问;有答案的是科学,无答案的是哲学。这种说法正确与否?如果此说成立,哲学就无是非对错,可以信口胡言。这样的哲学还有什么意义? 以著名的王阳明南镇观花为例。如果...
传统文化教育正在全国各地蓬勃开展,而且呈现出方兴未艾之势。但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应该教或学怎样的内容?坚持怎样的原则?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做法。近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了由刘捷策划、顾之川和吴泽顺先生主...
礼教无疑是儒学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内容,然而在新文化运动中遭到了严厉批判。那么,对于儒学的复兴来说,礼教应当如何处置?这是一个严肃的问题:如果礼教由于是一种前现代的东西而受到批判,那么,对于现代化的追求来说,礼教还是“可欲”的吗?然而,如果...
各位朋友,我今天来跟大家谈谈新儒商企业的长治久安之道。根据我的观察,咱们的新儒商企业之所以在百年不遇的大变局面前,特别是疫情和国内外经济下滑环境的冲击面前,能够站稳脚跟,逆势而上,不断发展,主要是建立了四种机制。第一个是理念机制,第二个...
鲁在儒家经典及其解释体系中具有特殊地位。《左传》记载鲁昭公二年,晋国韩宣子(韩起,晋国六卿之一)在鲁国看到《易象》与《鲁春秋》二书,感叹“周礼尽在鲁矣”。 现今一般认为,所谓“周礼尽在鲁”,是指在春秋时代礼崩乐坏的时代大背景下,作为...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和优秀的传统美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要讲政德。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从优秀传...
我饶有兴味地读完了于联的《迂回与进入》一书。晚近二、三十年以来,法国与美国学术研究的差别,越来越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以至《迂回与进入》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会使人猜想到:这是一部出自法国学者之手的著作。法国人文研究所引起人们的兴趣,通常并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