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大一统观念: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核心要义
历史著作既是一个民族发展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一个民族生命和思想精神的重要载体。《史记》承载的思想非常丰富,大一统观念就是其中的核心。 《史记》大一统观念形成的基础 秦始皇结束了春秋战国的分裂局面,天下一统。此后,秦亡...
历史著作既是一个民族发展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一个民族生命和思想精神的重要载体。《史记》承载的思想非常丰富,大一统观念就是其中的核心。 《史记》大一统观念形成的基础 秦始皇结束了春秋战国的分裂局面,天下一统。此后,秦亡...
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始终崇尚和平。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在中华文明中,“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睦邻友邦”“天下...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中华文明为什么会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其...
新时代的“士大夫儒学” 中国传统的儒学形态包括朝廷儒学、士大夫儒学和民间儒学三部分,它们彼此有别,互相影响,推动传统中国儒学历经风雨、传世至今、滋养社会。“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出仕济世造福苍生,是儒者天经地义分内之事。士大夫儒学...
在两千多年前的“轴心时代”,孔子与柏拉图都将“德性”视为人生要旨。孔子倡导“志于道,据于德”,柏拉图认为公民应具备“四大美德”,二人可谓心意相通,更印证了孔子名言——“德不孤,必有邻”。 “孔子与柏拉图在学术动机及学术思想内容方面都...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论断。 “两个结合”立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别指向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者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这从我们党的发展历程中亦可得...
学习究竟是为了什么?孔子讲“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荀子对这句话做了补充与阐释:“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就是说君子之学是为了完美其身,而小人之学以为禽犊,是为了交易。 学习不是增长财富的“禽犊”,而增长...
文化若水,润泽人心;文明如光,照亮前程。人类的进步、世界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支撑和文明的指引。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围绕担负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作出了全面系统深入阐述,表明我们党对文...
《尚书》中有“九德官人”说: 皋陶曰:“都!亦行有九德。亦言,其人有德,乃言曰,载采采。” 禹曰:“何?” 皋陶曰:“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彰厥有常,吉哉!日宣三德,夙夜浚明...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对中华文明的特性作了精辟的总结,明确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这是对中华文明特性第一次完整表述,是对中华五千多年文明进程和历史经验所作的科学总结。进行了...
编者按:口述成史,别辟蹊径。2023年,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处)推出“尼山文库·儒学学者口述史”项目,积极探求儒学学者个人的思想学术如何与社会变迁相交融、与时代发展相并行,以建立独具特色的儒学研究口述史文献库。2023年...
编者按: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和全球化的深刻变化,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不断加速,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也随之明显增加,人类发展面临着更多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如何在变化的不确定的世界凝聚价值共识,这一时代之问需要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不同...
“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牡丹历来颇受众人喜爱,那么,它是何时进入文化艺术史的?历史上,众多牡丹绘画名家留下了哪些珍贵的艺术作品? 记者从主办方获悉,20日,在第三十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知名作家荣宏君携新作《翰墨天香:...
长期以来,关于《周易》文本形成及其学派归属等问题,学术界多有分歧,尤其是关于《易传》的学派属性,更是天水违行,颇有争议,或延续汉唐之说,将《易传》作为反映孔子和儒家思想的重要史料,或强调《易传》中占主导地位的思想倾向是道家,包括老庄学派...
按照西汉孔安国的说法,《孔子家语》与《论语》时代、性质相同,这与我们的研究结论完全一致。《孔子家语》近57000字,数倍于《论语》,内容之丰富、价值之重要超乎很多人的想象。然而,就是这样一部十分珍贵的典籍,却长期被定论为典型的“伪书”而...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深厚底蕴,是赓续中华...
西周价值观念崩塌与儒家思想的建立 这一章的前半段,从中国的思想体系开始讨论。当然,儒家思想是中国思想体系的主轴,必须由此角度下手。在此以前,西周建构的分封体制与其配套的观念,其实已经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础。 第一,周天子承受天命...
所谓邹鲁文化城市,就是指在一个城市、一个地区形成了弘扬儒学、崇尚道德、坚持理想的邹鲁文化之风。邹鲁文化城市的名字不是现代人加上去的,而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当中被社会所公认的。这些城市的先人们,千百年来传承邹鲁文化。参加邹鲁文化城市座谈...
10月27日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系列专题学术讲座第四讲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文学生活馆举行。十三届、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山东大学讲席教授,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文史哲》主编,《孔子研究》主编王学典作题为“儒家思想的社会科学化与创...
《云梦秦简》又称睡虎地秦简,因出土于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而得名。 1975年12月,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的秦墓中出土了1115枚竹简(包括残片80枚)。这些竹简经整理编纂,分为《编年记》《语书》《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法...
一、问题的提出 关于儒学的现代境遇,陈来先生有言:“就文化观念本身来看,‘五四’以来文化激进主义的全盘反传统思潮,至少在三个方面存在理论的偏差或误区。这就是:以科学和民主为划分传统文化精华与糟粕的标准;以外在功能判别传统文化的现代价...
本文研究荀子的“约定俗成”思想,旨在讨论作为政治哲学范畴的社会契约与社会正义之间的关系。为此,首先需要明确两点: 一是社会契约与一般契约的关系。一方面,政治哲学的“契约”概念,如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所说...
古往今来,众人在讲到孔子的时候,通常都是将孔子道德仁义之“仁”放在首位,而独有梁漱溟先生认为,孔子最昭著的第一态度是“乐”。他是怎样寻着孔子“乐”的态度呢?这还要从他本人的生活经历与体验认知说起。 梁漱溟像 一、梁漱溟人生态度的转变...
中华传统学术以经、史、子、集四部为大纲,而以经部冠其首,乃是毋庸置疑的历史事实。孔子删述的《六经》,被誉为古代中国的“万世教科书”,更是尽人皆知的文化常识。而在近代中国“全盘西化”的思潮之下,有些人对中国本位文化实行“斩首”行动,犁经为...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指出:“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也是共产党人的心学”。深刻认知和把握共产党人的“心学”,必须弄清楚其深厚而广泛的文化基础。 历史文化渊源 “修身养性”“心学”是...
说到庄子,几乎必提“心斋”“坐忘”两个概念。但是,“心斋”“坐忘”究竟指什么,至今也是一桩无厘头公案。本文还是从行气导引的角度再来重新审视这个问题。 1 首先还是看庄子如何说。 关于“心斋”,庄子是通过孔子与其得意弟子颜回之...
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唯一未曾中断的文明,中华文明具有自身的内在结构和外在表达,也具有自洽自足的突出特性。这些突出特性经由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6月2日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得以系统揭示,即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久远博大,却“统之有宗,会之有元”。若由著述载籍而论,经史子集、万亿卷帙,概以“三玄”(《周易》《老子》《庄子》)、“四书”(《大学》《中庸》《孟子》《论语》)、“五经”(《周易》《诗经》《尚书》《礼记...
摘 要:天道、性命等观念代表了儒家对终极价值的追求。先秦儒家尤其是孔门之仁学,并不注重对天道、性命等观念作客观学理的论述,因其认为天道、性命并非现成的和外在于人生命的客观存在对象。他们更注重从具体的人生境遇中,通过人的情感现象来揭示天道...
摘要: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实现文化传承发展,将“古今中西之争”转换为文化古今相通与文明交流互鉴,以交融会通的方式促进了文化“涵化”。“第二个结合”形成的新文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 关键词:“第二个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