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孔子学院
new
河洛民本思想:程颐执政理念的现代治理启示
北宋思想家、洛阳人程颐先生说:“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安而不扰为本。”习近平总书记引用了源于此句的“为政之要,以顺民心为本”,并在……
中华文明统一性: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对中华文明的特性作了精辟的总结,明确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
传统文化科学态度:批判继承与创新发展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创造和传承的一切文化的总和,体系庞大、内容复杂,既有精华的、优秀的、有益的部分,也有糟粕的、腐朽的、有害的因素。
……
汤一介思想研究:中国哲学深度发掘的典范
汤一介的“自主性”学术生涯,或可从20世纪80年代算起。在我国经济复苏和重新融入世界的大背景下,中国文化和现代化的问题成为学术界共同关注的课题,对于中……
心学解经方法论:王阳明经典诠释思想研究
摘要:王阳明的“心学解经学”奠基于他的“心即理”的哲学观,以及六经乃“吾心之记籍”的经学观,其解经学反对像朱子那样在解释“文义”上用功,而代之以在“心体”上……
孔子学《易》阶段:出土文献带来的认知突破
关于孔子与《周易》的关系,传世文献记载只有三条。《论语·述尔》:“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此关键词“易”,《鲁论》作“亦”。若……
曾振宇:从“仁者安仁”到“仁以为己任”:儒家仁学从孔子到曾子的演进
摘要:孔子之“仁”具有不可言说性。在人类用语言建构的意义世界中,“目之”与“默识”蕴含直觉体悟和信仰的成分。知性认识无法达到对本体的观念性把握,直觉体……
杜泽逊:给青年历史学家的几点建议
今天到会的各位青年历史学家,都是学术才俊,都是新老朋友,孙齐同志要我说几句话,我想在这个场合就说几句真话。
第一,重申“三根柱子”理论。我有一……
宋洪兵:浅议先秦诸子的共生智慧
钦定四库全书文津阁抄本庄子注内页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经数千年演变而经久不衰。直至近代,中华文明遭遇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对手,一个在经济、政治、军事……
陈来:对黄勇新书《美德伦理学——从宋明儒的观点看》的讨论
首先,对黄勇教授这本新书出版表示衷心的祝贺!同时,也对复旦哲学学院中哲丛书的第一本力作问世表示祝贺!黄勇教授着眼于当代美德伦理学这个体系遭遇到的……
杨朝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
郭齐勇:“史论结合 图文并茂”——读冯天瑜先生的《中华文明五千年》
冯天瑜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2年
新近,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我国著名文化史家冯天瑜先生的大著《中华文明五千年》。本书文约义丰,深入浅出,史论……
陈来:朱子《仁说》与道学话语
朱子的《仁说》,近人陈荣捷、牟宗三以及日本、美国学者都曾做过不同方面的研究。其实,在哲学史的意义上说,《仁说》并不是朱子最重要的论著,《仁说》所……
张俊华 陈虎:庄子的“天籁”与“天弢”
“天籁”与“天弢”作为庄子哲学思想中的独特概念,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人生智慧。
“天籁”在《庄子·齐物论》中两次被提及,第一次出现的语境是……
刘余莉:深刻认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被誉为“近世以来最伟大的历史学家”,他在《历史研究》中讲述了世界各个主要民族的兴起与衰落,提出19世纪是英国人的世纪,20世纪……
陈 瑞:《墨子》中的平民文化思想
《墨子》是中国历史上一部涵盖学科广泛、文化底蕴深厚的综合性著作,由墨子自著和弟子记述墨子言论两部分组成。墨子,名翟,是先秦时代继孔子后活跃于中……
朱康有:中华传统科技与创新思维
【摘要】饱含人文价值属性的中国古代科技,塑造了“科技向善”的文化理念,启发我们未来更好地把握“守正创新”的科技发展前提和方向。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和科……
邢广程:深刻认识中华文明统一性和包容性
6月2日,我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并作为代表作了发言。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内涵十分丰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习近平总……
吴中胜:陶渊明的内修与自得
陶渊明是文学史上的著名人物,关于其诗文的研究也很多,本文主要讲陶渊明的内修与自得。
为己之学
南朝文学家萧统说:“夫自衒自媒者,士女之丑行……
杨朝明:以“礼”行礼 滋润心灵
从礼俗到礼仪,再到礼义,春节各种节庆习俗,集聚着礼乐文化的精神。
我们需要温故知新,返本开新,正确认识和理解包括春节在内的传统节日的意义,挖……
王俊:将学问与全部生命结合 ——哲学家牟宗三的治学之道
牟宗三(1909—1995年),字离中,山东栖霞人,哲学家、教育家,现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新儒学八大家”之一。牟宗三治学,目的在于“点醒人的真实生命,……
华建新:妙合神离,生命价值的深度阐释——读《泰州王门思想研究》
自明末清初大儒黄宗羲撰《明儒学案》列“泰州学案”以降,对泰州王艮一脉学术思想的研究绵延不绝、波澜迭起。及至近现代,梁启超在《明儒学案节本》眉批中……
付桂生:青春化探索为戏曲传承提供新思路
日前,全本青春版《牡丹亭》走进清华大学,完成了她生命历程的第500场演出。20年前,作家白先勇敏锐地觉察到青年观众之于昆曲传承的重要性,提出“我的昆曲……
姚海涛:孔子“同问不同答”的启示
作为中华文化绝佳代表的孔子有着多重身份,宋人说“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今人讲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无论是其光辉博大的思想,还是其……
马小菲:正确认识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
和平是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诉求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正确认识中华文明这一突出特性,深刻理解和平性……
王春河:司马光谈用人之道
司马光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他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是北宋中期重要的政治人物。他秉持“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的宗……
黄玉顺:近十年来儒学研究的客观评估
今天的座谈会,主题是“近十年来儒学研究趋势的回顾与前瞻”。这看起来时间跨度不长,其实是一个大题目,因为:它涉及的是儒学研究的一种重大转变;这种转变……
王学典:世界儒学研究重心正在向中国大陆回归
“近十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位空前提升,并在国家推动下进入主流文化,与此同时,中国大陆正在成为世界儒学研究的重心。”在9月13日举行的学习习近平总书……
王杰 陈吉旭:《宋论》中的学术与治道
学术与治道是历代学人与政治家都关心的话题。明末清初的王船山亲历鼎革之变,后隐居山林,发愤著书,晚年写成《宋论》。此书以宋朝的兴盛、衰弱、灭亡为主……
万俊人:人民伦理学”的探究者与践行者——周辅成伦理思想研究
周辅成(1911—2009年),我国著名哲学家、伦理学家,曾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伦理学会名誉会长。他一生在伦理学方面著述颇丰,先后编辑《西方伦理学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