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明精神动力:中华民族复兴的文化支撑
2023年6月2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参观了中国考古博物馆的文明起源和宅兹中国专题展,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离不开考古学。作为任职10年的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
2023年6月2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参观了中国考古博物馆的文明起源和宅兹中国专题展,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离不开考古学。作为任职10年的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
前不久,《求是》杂志全文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我仔细阅读后,有几点体会。 首先是这次讲话的主题。习近平总书记一开始就讲:“这段时间,我一直在思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
按照现在学科的分科,对于医学我完全是个外行,或许根本就没有资格来谈。但如何认识现在的学科分科,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科学这个概念指的是研究客观物质世界的自然科学。是世界近代以来兴起的一个概念,这个概念最初的含义是指分科的学问。所以我们可...
【提要】“情感儒学”思想在易学上的体现,可称之为“情本易学”,即以“情感”观念一以贯之地落实于对《周易》的诠释之中。由此出发,情感儒学展开了情本易学的心灵主体论、境界超越论和自然生态论。情本易学的心灵主体论建基于“人是情感的存在”命题,...
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面临诸多障碍和困境。全国政协常委、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院长王学典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环境中,寻找全方位蕴含着中华文化内涵且...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号召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不仅是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实践的重要指示,也是理解中...
中华传统家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随着党中央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大力倡导与全面推动,中华传统家文化也日益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与学界的深度研究。家庭是社会的基础,和谐社会的建成与和谐家庭的构建息息相关,自然都离不开中华传统家文...
《反求诸己:历史社会科学的实践方法论》,罗祎楠著,商务印书馆2024年版 在《反求诸己:历史社会科学的实践方法论》(以下简称《反求诸己》)一书的结语中,作者罗祎楠自陈“这本小书是我在博士毕业后人生体会与学术思考的一些呈现”,...
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生生不息,是因为中华文化中藏着一系列独特的思想要素和精神密码。这里从中华文化的经典体系中,找到一些足以代表中华文化基因的核心思想。 其一,生生。 中华经典没有关于上帝创世、上帝造人的信仰,中国思想家从大自...
冯天瑜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2年 新近,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我国著名文化史家冯天瑜先生的大著《中华文明五千年》。本书文约义丰,深入浅出,史论结合,图文并茂,全面地再现了五千年中华文明史。 细细品读,觉得该书有如下特色值...
摘 要 儒家礼学渊源于上古三代尤其是西周的宗法制度、礼乐文化,在历史的演进中形成了思想内涵丰富的义理系统,主要涉及礼的功能、本质、依据等各个层面。儒家礼学肯定礼对社会政治的稳定作用,认为礼的本质是亲亲、尊尊基础上的差异性...
儒家不但把君子确立为中国人应当追求的理想人格,而且围绕君子自身的道德社会理想做了阐述。孔子认为,地位高贵的君子如果对宗亲厚道、恭敬,那么民众就会致力于仁德;如果不遗弃故旧老友,民众也不会冷漠无情。“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
从“两个结合”角度看,中华文明的宇宙观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有很多契合处 ——中华文明宇宙观的时代意义 中华文明的宇宙观体现为一种有机的整体,古代先贤将生生不息的宇宙看作是有条理和运行规则的,体现为新生与旧生、此生与彼生交织而成的生命网络。...
“礼让”是中华文化中渊源甚早的重要德行和观念,以“让”作为核心字的“谦让”“礼让”等词汇至今都为人们所常道及。从思想学理上进行探究可知,周代礼乐文明有着“圣人贵让”的传统,以让为礼的实质与精神,“让”与礼制政治实践紧密相关。今人观念中作...
摘要: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是人类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文明形态之一。百年考古实证了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揭示了中华文明由多元到一体的发展格局。礼乐制度是中华文明的独特构成要素,体现了中华文明的本质特征。 关键词:中华文明 &nb...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始终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是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本政治保证。在党的十八大后召开的首次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中国共产党人能不能在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坚持住...
孔庙奎文阁 在孔子故里曲阜,孔庙奎文阁高耸独立,如同阅历丰富的历史老人,诉说着古今的沧桑巨变。奎文阁是孔庙主体建筑之一,始建于宋天禧二年(1018),面阔七间,进深五间,以其藏书之丰富、建筑之独特、文脉之悠长而声名远扬,是国内为数不多且...
由中国人民大学等主办的首届武夷论坛系列活动正在福建南平举行。3月22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臧峰宇以“中华文明的宇宙观”为题,在武夷山朱熹园开讲中华文明讲坛第一讲。 日前在北京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时,臧峰宇指出,中华文明的...
古老的泰山承载着极其厚重的历史文化,被视为中国的“国山”,也是被誉为“五岳之首”的文化名山。早在上古时期,诸多帝王便曾举行泰山封禅,以象征天命王权。在泰山及其周围地区形成的东夷文化得到充分发展,使泰山成为中国上古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三名话连起来看,照字面讲,凡是中国人,无论老少,一定都知道。照古人的注解,学问是要大家随时练习它。“不亦说乎”,“说”是古人借用字,就是高兴的那个“悦...
【提要】春秋早期的邓曼,堪称“中国第一女哲”。她对中国哲学的贡献,不仅在于具有涵盖形上学、形下学以及“天人之际”关系的思想系统,更在于她做出的三个思想首创:一是“天道”概念(天帝显示的必然法则);二是“天不假易”命题(天帝绝不宽容傲慢轻...
摘要:儒教说的成立除开功能考察描述,还需对其内部神学系统给出交代说明,因此,对“孔教之本”《中庸》的阐释无疑变得十分重要和关键。文章认为《中庸》是从属于《易传》的天人之学系统,以“天命之谓性”为前提,以“慎独”为起点,以“致中和”为原则...
《管子》的三十时节 《管子》的三十时节内容见其“经言”一组最后两篇《幼官》《幼官图》。两篇文字内容基本相同,只是排列顺序有异。汇其内容大致如下: 春:十二,地气发,戒春事。十二,小卯,出耕。十二,天气下,赐与。十二,义气至,修门...
王杰在中华文化论坛发表主旨演讲(中评社 李婷萱摄) 第十届中华文化论坛于11月12日在京举办,两岸专家学者及艺术家百余人出席论坛,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王杰在大会上做了主旨演讲,表示两岸应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携手共...
摘要:“中国诠释学”建立在中国文化独特而自成体系之“一本性”之上,有其自成一格之“中国性”,见之于经世致用之精神、政治之取向以及生命增上之愿景,不能简单视为“(西方)诠释学在中国”。中国诠释学至少有“实践诠释学”“生命诠释学”“政治诠释...
区别于传统的大众游学,今天从教育角度提出的“研学”具有定向化、专业化甚至个性化的特色。研学,与处于静态的、定期的由专门机构、单位培训,按照特定知识体系达成目标不同,可以说是一种“教育”的形式拓展;和“旅”融合起来,说明它具有短期、动态特...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新时代新征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走绿色发展之路、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作出了战略谋划和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
《论语·卫灵公》中说:“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如果大家都厌恶他,你一定要去观察,为什么他被人厌恶,不能够轻易相信众人的意见。也有人被众人所推崇,同样也不要轻易相信,要考察一下,他为什么被人赞叹?这说明,判断一个人的贤德与否,...
在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体系里,“孝” 无疑占据着关键地位。中国自古以来便有 “孝悌为仁之本”“百善孝为先” 等经典表述。事父孝,故忠可移于君,孝悌行于家,则仁恩可推于外,这成为千百年来中国人秉持的基本伦理信念。“孝”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