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自信
何中华:“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思想解放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
朱康有:“最紧要的是守住内心”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在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的讲话中指出:“守住拒腐防变防线,最紧要的是守住内心,从小事小节上守起,正心明道……
朱康有:论党的自我革命的中华文化基因
“自我革命”既是我们党百年奋斗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也是我们党探索成功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历史周期率是我国历史上封建王朝摆脱不了的宿……
让文物“说话”:AI等技术赋能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在时光的长河中,文物是凝固的历史,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基因密码。如今,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如一把金钥匙,正悄然打开这些“沉默见证者”的话匣子。当千年文物与算……
颜炳罡: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
编者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流传至今的许多典故在今天依然有着璀璨的思想价值。大众日报理论版今起推出“新论语”栏目,寻古思今,从中华优秀传统……
何中华: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中华文明之所以源远流长、绵延不断,关键在于善于结合不同时代条件进行自我更新、自我扬弃。现代化是世界发展的历史潮……
裴登峰:“生生”思想的实践及其当代价值
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生生”思想是中华文化精神、身份的标志性、典范性特征,是彰显中华文明连续性的重要文化“元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陈来: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文化 ——在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的发言
陈来先生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言
1、西方现代化的文化模式
现代化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传统与现代,所谓现代化,简单地说,就是从传统社……
黄玉顺:儒家教育现象学
“生活即教育”:生活儒学的教育现象学
——儒家教育哲学的当代转化问题
【提要】教育现象学是对教育的现象学反思。依据生活儒学的生活现象学,……
朱汉民:天下、天下为公及其现代意义
在中国传统思想体系中,“天下”是具有中华文明独特性、同时也将会对人类文明作出贡献的重要理念。挖掘“天下”理念蕴含的丰富思想意义,不仅能够让现代中国人……
方辉: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连续性及其文化基因
摘要: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是人类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文明形态之一。百年考古实证了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揭示了中华文明由多元到一体的发展格局。礼乐制度……
刘金祥:中华文化中的“以黄为尊”传统
色彩在人类社会实践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颜色观念本质上是一个从属文化观念,不同色彩代表和诠释着不同的文化形态和文化意蕴。在悠久绵长的中国传统……
粟品孝:探寻历代周敦颐文集编纂的动因
深度
周敦颐文集编纂始于南宋,明代衍生出《濂溪志》和《周子全书》。别集、专志和全书三大系列交互影响,主体内容非常接近,一般统称为周敦颐文集。……
杨朝明:以“第二个结合”开辟文化“两创”新境界
创新创造是文化的生命力,是文化繁荣兴盛的活力源泉,也是文明绵延繁盛的不竭动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有赖于充分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新力、……
王学典:世界儒学研究重心正在向中国大陆回归
“近十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位空前提升,并在国家推动下进入主流文化,与此同时,中国大陆正在成为世界儒学研究的重心。”在9月13日举行的学习习近平总书……
丰子义:从人的逻辑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上,现代文明始终是和现代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现代化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是现代文明兴起和演进的过程。从其相互关系来看,一方面,……
彭巍:中国古代“法理”概念中的人与治
“法理”是古已有之的中国本土概念,最早出现于《汉书·宣帝纪》中的一段话:“孝宣之治,信赏必罚,综核名实,政事文学法理之士咸精其能。”乃班固评价宣帝的“……
武宁:从“孔子的时代”到“时代的孔子”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视察曲阜时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研究孔子和儒……
刘永加:天下好书 当与天下人共读之
近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依据《反垄断法》对某知识资源传播共享网络平台涉嫌实施垄断行为进行了查处,并处以巨额罚款。古代没有网络资源这样便捷的手段,仅……
邢哲夫:孔子动心之后
众所周知,孔子是传统政治秩序的捍卫者和改良者,反对犯上作乱、臣子不臣。但是在《论语·阳货》篇中,有几章孔子与犯上作乱者关系暧昧甚至愿意合作的记录……
宋立林:孔子-文化“两创”古典型的典范
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曲阜发出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号召;2014年9月24日,他又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大会上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王晓阳:《论语》中的仁德观
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孔宪兰刻本《孔子圣迹图》之《舞雩从游》。樊迟陪着孔子在舞雩台下散步,问:“老师,怎样才能提高品德修养?怎样才能改正……
王杰:两岸应深化文化交流 共建命运共同体
王杰在中华文化论坛发表主旨演讲(中评社 李婷萱摄)
第十届中华文化论坛于11月12日在京举办,两岸专家学者及艺术家百余人出席论坛,中共中央党校教授、……
潘祥辉:使于四方,先秦“行人”的媒介属性及传播功能
在《论语·子路》篇中,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使于四方,不辱君命”既是“士”的品格,更是“使”……
高祖贵: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世界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是……
焦国成:历史变迁中的“孝”
在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体系里,“孝” 无疑占据着关键地位。中国自古以来便有 “孝悌为仁之本”“百善孝为先” 等经典表述。事父孝,故忠可移于君,孝悌行于家,则……
习近平: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推动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全面建……
韩建业: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及其长存之道
中华文明以其伟大、古老和延续至今而著名于世。人们自然会追问,如此伟大的中华文明,到底源于何时何地?其实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答案。女娲造人,伏羲画卦……
舒大刚:巴蜀《易》学价值重估
《周易》居六经之首,而易学有“在蜀”之称。巴蜀《易》学历史悠久,成果丰富,据不完全统计,历代巴蜀学人撰有《易》学著作370余种,现存者尚有160余部之多……
杨朝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坚实基础
中国本身就是一种文明的存在,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就是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积淀逐渐生成的历史。在世界众多的文明中,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