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迎来了二十四节气里的第十四个节气——处暑。处暑划分为三候:首先是鹰乃祭鸟,随后天地开始肃清,最后是禾乃登。
有句农业谚语这么记:处暑地面一片金黄,家家齐修仓廪。
自古以来,“五谷丰登”一直是中华民族最美好的期盼。和我们一同来到湖南长沙,首先踏访隆平水稻博物馆,去体会隐藏在稻谷文物中的处暑三候“禾乃登”。
隆平水稻博物馆讲解员 卢雅靖:我们眼前的这盒古稻,出土于长沙马王堆汉墓,距今已有两千余年历史,当时它的颜色仍是金黄。
1972年出土的这盒稻谷整体为长粒型,形态与现代籼稻高度相似,堪称目前国内汉墓中保存最完整的稻谷遗体。
隆平水稻博物馆讲解员 卢雅靖:在发现时正值湖南农业大学的一位教授参与考古,看到稻谷被包裹在麻袋中,他立刻将其取出,放入密封玻璃容器,进行长期保存。
此外,展厅里还展示了浙江余杭良渚古城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晚期炭化稻谷,年代约5300至4300年前。目前,我国各地已挖掘出不同年代的稻谷化石。
湖南澧县城头山遗址出土的稻谷可追溯至约6500年前。
湖南洪江市高庙遗址出土的炭化稻谷可追溯至约7400年前。
1988年,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发现了迄今全球最早的人工栽培稻标本,距今约1.2万年。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副所长 顾海滨:从湖南各地出土的炭化稻谷可分为三大阶段。第一阶段,距今一万多年前,称为稻作孕育期;第二阶段,约8000至6000年前,称为稻作形成期;而在距今约五千年前的湖南澧县鸡叫城遗址,整个遗址共出土80余平方米、15厘米厚的谷糠,估计当时可产水稻约22万吨,显示当时已组建起农业社会。
根据《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一书的数据,汉、唐、宋、元、明、清前后期期间,南方中等耕地的水稻平均亩产,已换算为现行计量单位,分别为125公斤、172公斤、190.5公斤、190.5公斤、184公斤、187公斤左右。为了提升粮收,中国自古至今一直在育种、栽培、管理及工具等方面不断创新尝试。
湖南农业大学副教授 史晓雷:水稻的人工驯化已有一万多年的历程,经历了巨大的演进;如今单季亩产已超过1200公斤。现代农学家一代代不断创新、突破,凭借自立自强,为我国粮食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