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读汇|儒学经典文化解析,广东儒家文化旅游指南儒读汇|儒学经典文化解析,广东儒家文化旅游指南儒读汇

一个儒学文化为主的网站
提供儒学经典解析和广东旅游推荐

最新发布 第26页

周嘉豪:“爵”“齿”的抑扬 儒家礼法秩序的两难境地——以孟子与晚明管志道为例_儒读汇

周嘉豪:“爵”“齿”的抑扬 儒家礼法秩序的两难境地——以孟子与晚明管志道为例

  摘要:先秦儒家在界定社会活动的秩序原则时构造了爵位、年齿、德行三个衡量标准,即三达尊。孟子首次阐释了三者统一且共存的交互关系,但同时赋予其不同的管辖范围,从而为其适用于差异化的礼法情境辩护,并基于分封制的状况对这一连续体构造了分权与抗衡...

陈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创”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文化相结合的实践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七一”讲话中提出了九个“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第三个是“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其中说“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杨朝明:做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儒行者

  十年前,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曲阜,在孔子研究院举行专家学者座谈会,发出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信号,我和我的同事们都欢欣鼓舞,认识到这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必将载入中国当代思想文化的史册。作为亲历者,我永远忘不了当时的一情一景;...

段重阳:儒学哲学化的历史阶段及其限度

  摘要:近代以来,哲学化成为了儒学重新塑造自身的核心环节。这一过程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关键概念的改写,比如气论向自然科学的转化和心性论的伦理学化,主要表现在康有为和严复那里。其次是依据某种唯一的普遍哲学对儒学史进行书写以及建立儒家哲学,比...

杨朝明:让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我们要加深对“两个结合”重要论述意义的理解,不仅直面现实状况、基本面貌、内外实际,还要从历史文化中汲取源头活水,让优秀传统文化精神融入新时代。 ...

程志敏:孔颜所乐何事

  中唐以前本无“孔孟”之说,更无“孔颜”之论,惟有“周孔”之称。唐宋以降,儒家内部的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四书”横空出世,即便不能说侵越“五经”,至少与之相提并论矣,中国思想的特质亦由此有了很大的改观。中古文明之变始于韩愈的崇古、排佛...

张哲 王永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在世界文化趋同的态势下始终保持特色的核心优势,正是基于这种优势,中国文化在多元文化交织的新时代背景下羽翼丰满、形色突出,使中国的文化自信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

陈来:中华文明的文明观和文明态度

  在历史上,中华文明与亚洲其他文明曾有过丰富的交流,这种交流促进了中华文明和亚洲其他文明的多彩发展。文明的通畅交流,依赖于一定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中华文明与亚洲其他文明的丰富交流,就中华文明的方面来说,是依据于中华文明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尤其...

梁涛:再论性恶心善说_儒读汇

梁涛:再论性恶心善说

  摘要:徐复观晚年曾提出荀子是性恶心善说,但未做论证,从《中国人性论史·先秦卷》等徐先生的代表作来看,他是明确反对称荀子为心善的。郭沫若认为荀子主张心善,但又认为心善与性恶是矛盾的,其观点可概括为:心善VS性恶说。在抽象的人性论上,荀子主...

张剑伟 钟 琼:用优秀传统文化正心明德

  习近平总书记系统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反腐败斗争中取得的显著成效、积累的重要经验,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构筑拒腐防变的思想堤坝,用理想信念强基固本,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用优秀传统文化正心明德,补足精神之‘钙’,铸牢思想之‘魂...

王学典:创造与中国式现代化相匹配的新文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全面认识中华文明历史底蕴,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前瞻性、全局性、战略性思考,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全面部署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在文化传承...

王旭:教化何谓,教化何为_儒读汇

王旭:教化何谓,教化何为

《教化:古希腊文化的理想》(全三卷) [德]韦尔纳·耶格尔著,陈文庆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6月版   成书七十余载后,韦尔纳·耶格尔的《教化》(paideia)终于被引入中文世界。虽然如今并不那么如雷贯耳,但耶格尔在他的时代却是当...

刘东:儒家德教有何重要性?_儒读汇

刘东:儒家德教有何重要性?

   (一)   从前文的话题引申而来,到这里就有必要接着探讨:为什么故有的传统美德,对于梁启超来说是如此重要?   不过,如果想从根上就弄清这一点,那么按照我本人的理解,却需要先从思想上绕个弯子,不是先去宣讲道德的信条,而是先来澄清认识的...

董丽:晚唐儒士林慎思的人才观_儒读汇

董丽:晚唐儒士林慎思的人才观

  “人人都说伸蒙好,可惜吾家不姓林。”理学宗师朱熹曾对林慎思发出这样的慨叹。林慎思(844—881),长乐崇贤乡钦平里鸿山(今福州长乐区潭头镇大宏村)人。唐懿宗咸通九年(868)进士,先后授官秘书省校书郎、兴平县尉、水部郎中,为官期间勤政...

王杰:《周礼·天官》的“六廉”说

  《周礼》是儒家重要经典,世传为周公旦所著,但实际上成书于两汉之际。《周礼》《仪礼》和《礼记》合称“三礼”,《周礼》对礼法、礼义作了权威的记载和解释,对历代礼制的影响深远。《周礼》中记载了先秦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礼法诸制,多有...

王学典:儒家思想的社会科学化

  “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必由之路,为我们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根本遵循。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这...

许春华:先秦儒学引诗叙事的思想价值

  在先秦儒学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中,存在着大量的引诗叙事。按照先秦儒学的演变顺序,它们存在着一种递进上升的趋势,其中《论语》引诗5条,简帛文献《五行》引诗6条、《缁衣》引诗23条,至《孟子》引诗37条,《荀子》引诗多达83条。从形式上看,这...

朱康有:《淮南子》“道治”模式探讨

  摘 要:为适应秦汉以来社会发展形势,《淮南子》以黄老道家为主干,在批判吸收各家思想基础上,从国家长治久安高度提出“道治”模式,认为返归以“道”为指导思想的“至德之世”,是最理想的治理目标。在手段和方法选择上,主张顺遂自然之性以及民众“性...

韩涛:儒家仁爱推演的四个层面

  仁爱推演是孔孟思想的核心理论,也是儒家思想的人性论基础。孔孟仁爱推演的基本路径是以血缘亲情为基石,从血亲之爱渐次推演至人际之爱、自然之爱,然后通过天地万物一体之仁回到本心,实现终极之爱。   在孔子的学说中,“仁”占有着重要地位,孔子认...

舒大刚:儒家经典与“第二个结合”

  摘要:儒家经典是中国最古老、影响最深远的文献,是中华文化的根、魂、源。儒家经典以其丰富的内涵和精粹的内容,成为中华核心思想理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的主要载体,是我们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依据。在长期的教育和教化活动中,经典涵养...

林存光:《大学》“格物致知”臆说_儒读汇

林存光:《大学》“格物致知”臆说

  儒家的“四书五经”乃中华文明之人文经典。“四书五经”的历史世界,也就是华夏文明的历史世界,它们显然不同于以诸神和神话英雄为中心和主角的希腊神话世界,圣贤人物才是这一历史世界的主要角色。而作为历史性的人文经典,它们尤其迥异于记载上帝之信约...

刘庆柱: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特质

  恩格斯提出:“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易建平从词源角度研究,认为“文明即国家”。“国家”的“物化载体”集中体现在“国民”“国土”及“国民”的“国家认同理念”。   “不断裂”的考古学阐释   第一,“国民”的“不断裂”。   中华五千年...

陈来:《周易》中的变革思想

  长久以来,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华文明是农业文明,而农业文明是保守的、安于现状、抗拒变革的。也有人认为,儒家思想是保守的,是反对变革的。这些观点在今天也仍然被一些人所秉持着。   《周易》号称群经之首,在六经中最富有普遍理论的意义,也是中华...

韩建业:和平性植根于中华文明深处

  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深知和平之宝贵。和谐稳定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生活方式,和平共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处世之道,和合仁善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来的文化基因。在长期发展中,中华文明形成了特有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

杨国荣:经学的历史形态与现代走向

  一   如何理解经学?这是一个依然需要思考的问题。历史地看,经学的建制化形态形成于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其更早形态则是以《诗》《书》《礼》《易》《春秋》等作为“文本”的经典之学。在汉以前,这些文本已存在,但并未取得建制化经学的形态。从背景...

儒读汇

为用户提供儒学经典的深度解析和广东旅游景点的推荐。了解儒学经典,发现广东旅游景点的魅力,就来儒读汇文化解析网。

网站首页联系我们
广东旅游解析 儒读汇网 好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