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小九:舌尖上的孔夫子
孔子的形象是多面的,学而不厌、满腹经纶的学者,诲人不倦、循循善诱的师长,有抱负、有作为的官员,颠沛流离、穷困落魄的“丧家狗”,技艺非凡的射手……在圣人众多的面孔当中,作为美食家的孔子似乎被忽视了。孔子是一个很生活化的人,从不拒食人间烟火...
孔子的形象是多面的,学而不厌、满腹经纶的学者,诲人不倦、循循善诱的师长,有抱负、有作为的官员,颠沛流离、穷困落魄的“丧家狗”,技艺非凡的射手……在圣人众多的面孔当中,作为美食家的孔子似乎被忽视了。孔子是一个很生活化的人,从不拒食人间烟火...
2021至2022两年的时间里,由郭齐勇教授主编的十部煌煌巨著《中国哲学通史》相继出版发行,这是中国哲学界的一件大事。它不仅是中国哲学通史类著作中截止到目前为止最完整、最系统的一套著作,而且还以一种新方法、新视野,并结合新出土材料,对中...
【提要】《汉书·艺文志》绝不只是一篇目录学著述,而是一部典型的儒家思想文本,对于秦汉以来的帝制儒学的形成发挥了极为重要的影响。这是因为:当时正处在帝制儒学的形成过程之中,而《汉志》的儒学正是典型的帝制儒学。作为皇家的一项重大思想文化工程...
在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体系里,“孝” 无疑占据着关键地位。中国自古以来便有 “孝悌为仁之本”“百善孝为先” 等经典表述。事父孝,故忠可移于君,孝悌行于家,则仁恩可推于外,这成为千百年来中国人秉持的基本伦理信念。“孝”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
中国哲学是一种基于“家”的哲学,而非一种关于“家”的“家哲学”。“家”是作为个体的人所从出之处;天地自然,是人类所从出之处。人之知、思既使人走出“家”的浑然一体,成为一种个体性的实存,亦赋予了自己普遍伦理性的存在方式。在离开中回归自己,...
习近平主席致世界古典学大会的贺信,充分体现了对古典文明研究的高度重视。人类从历史中走来,中华文明在世界上独树一帜。习近平主席号召担负起古典学研究的使命,我们有责任研究好中华文明、传播好中华文明,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奉献更多中国智慧。面对世...
为什么世界众多古文明中,只有中国的文明数千年没有中断?在著名考古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郑州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刘庆柱看来,这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取得一系列成果之后需要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在7月11日举行的全国考古大会间隙...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尊贤重才的优良传统,几千年的国家民族兴亡史也是一部人才兴衰成败史。中国也是一个诗词文化大国,中国的诗词不仅源远流长,而且浩如烟海。在这个巨大的诗词宝库中,蕴藏着许多反映人才成长规律的名篇杰作。从刘邦“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
近年来,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国际传播命题,成为中国新闻从业者越来越重要的历史使命和时代担当。 国际传播命题源自文艺复兴之后,随着威斯特伐利亚体系逐渐确立和民族国家概念产生,国际传播的命题逐渐拓展。但跨文...
2024年9月19日,以“传承·创新·互鉴”为永久主题,以“深化文化交流 实现共同进步”为年度主题的2024北京文化论坛在京隆重开幕,旨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致2023北京文化论坛贺信精神,打造深入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促进...
内容摘要:“天”是儒家法律思想中的基础性范畴;学界对中国古代“天”的内涵理解不一,各种观点异彩纷呈。按照儒家之集大成者朱熹对“天”的理解,可以将“天”总结为“物质自然之天”“神灵主宰之天”“义理规则之天”三个方面。今日看来,这三个方面又...
我饶有兴味地读完了于联的《迂回与进入》一书。晚近二、三十年以来,法国与美国学术研究的差别,越来越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以至《迂回与进入》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会使人猜想到:这是一部出自法国学者之手的著作。法国人文研究所引起人们的兴趣,通常并不...
2023年是马一浮先生诞辰140周年,为了纪念“一代儒宗”马先生,浙江大学和四川大学相继举办了“六艺一心——马一浮学术思想及世界意义特展”、“现代学术转型视域下的儒学——纪念马一浮诞辰140周年、谢无量诞辰139周年学术研讨会”。 ...
摘要:李二曲是清初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著有《四书反身录》《二曲集》等,与孙奇逢、黄宗羲并称为清初“三大儒”。李二曲一生的为人为学,体现出一代大儒人格和思想之美。这就是孤苦自奋、自强不息的坚忍不拔之美;志向高远、天下己任的经邦济...
摘要:探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早期形成,需要从黄河文化最丰硕的文明成果——儒学的渊源说起。黄河流域广泛存在的伏羲文化,说明中国各个区域文明早早共同形成了“早期中华文化圈”,中华文化在伏羲时代已经萌生、形成并逐步走向成熟,伏羲也成为中华民族文...
仁爱正义论:情感正义论的儒家版本 ——儒家情感伦理学再讨论 儒家的社会正义论,作为“制度伦理学”(ethics of institution),乃是一种“基础伦理学”(foundational ethics);就其根本的理论特征来看,它...
编者按:本文原载《国际儒学》2023年第1期,第15‒20页。本文是作者2022年6月29日在第22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中西视域下的李泽厚哲学思想”专场会议的发言,原题为《李泽厚与中国哲学的情感进路》。 【提要】在情感问题上,中国哲...
清明 三月初七 水青则“清”,日月为“明”,“清明”二字的原意为清澈明净。用作指自然万物时,如元稹《西县驿》有“去时楼上清明夜”之“清明”,就是天朗气清、月色晴朗之意。 “清明”也用于世事人生,如苏轼《东栏梨花》。“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
## 乙巳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隆重举行 三月三,拜轩辕的传统佳节再次来临。3月31日,备受瞩目的**乙巳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河南新郑市盛大举办。来自海内外的炎黄子孙齐聚黄帝故里,共同礼拜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祈愿祖国更加繁荣昌盛,世界和平...
摘要:周敦颐提出“孔颜乐处”这一问题在宋明理学的发展中具有“贯穿性”,随着理学的展开,“乐”从境界转化为“本体”,获得此乐的方式也更加的“简易”,此种变化与理学所要面对的人的生存处境的变化密切相关。而这也揭示出“孔颜乐处”本身的提出就...
古人讲:“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这句名言旨在强调人们安身立命应从学习开始,学习以读书为根本。正所谓“治天下者先治己,治己者先治心”,读书学习历来都是修身养性的重要途径,也是衡量人品官德的重要标准。今天,领导干部应该把读书学习...
“朱陆之辩”作为宋明理学中的一大“是非”,是在“援禅入儒”的思想史背景下展开的。朱子多次批评象山“近禅”,象山对朱子也多有非议,如说:“朱元晦泰山乔岳,可惜学不见道,枉费精神!”事实上,象山说这句话时,朱子的道德学问早已名重当世,他何以...
当前,伴随着社会财富的增长,国人的财富意识不断增强,平民普遍企盼“恭喜发财”“招财进宝”“升官发财”“发财致富”,财富力量、财富梦想、财富欲望、财富崇拜交织成为一个巨大的财富幻象和新的神话。一部分人把奢侈和浪费视为荣耀,信奉唯利是图、金...
现代中国学术体系是在学习西方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我们在极短的时间内引进了几乎所有的西方学科,包括如哲学、文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在每一个学科内容,我们又模仿西方建立了一系列二级学科,比如在哲学学科内部就有中国哲学、西方哲学...
摘 要:以郑玄所构建的以礼注经的经学体系为基础,在清末民初经学系统化的过程中,出现两种不同的“六经皆礼”理论。一种以曹元弼为代表,强调“六经同归,其指在礼”,以一个独立的“礼”的概念去贯穿六经、理解经学概念,其背后是六经“有...
摘要:中国哲学史学的建构,最基本的理论要求之一,是参照西方民族的哲学观念,结合中国哲学的实际,阐释哲学的意涵,从理论上界定何谓哲学。在中国哲学史研究中,人们只有先确立自己的哲学观念,才可能确立自己的研究对象,具体考察中国哲学的历史发展。...
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推动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党的十...
传统观念里知识分子的四个维度 知识分子指的就是中国的“读书人”,这种人不在具体的工具层面想问题,而是在原则与理论层面上想问题。 北宋理学家张载曾说过四句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可以说是...
鲁迅在逝世前夕所作的《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一文中,实际是以新文化运动为界,把章太炎的一生划作了两个阶段,即将新文化运动前的章太炎称赞为“有学问的革命家”,将对新文化运动做出批评的晚年章太炎描述为“粹然成为儒宗”。去除以上判语所含的价值褒...
近日,《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刻阐发了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大意义。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