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读汇|儒学经典文化解析,广东儒家文化旅游指南儒读汇|儒学经典文化解析,广东儒家文化旅游指南儒读汇

一个儒学文化为主的网站
提供儒学经典解析和广东旅游推荐

最新发布 第24页

王杰:读书学习应成为人的生活态度_儒读汇

王杰:读书学习应成为人的生活态度

  古人讲:“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这句名言旨在强调人们安身立命应从学习开始,学习以读书为根本。正所谓“治天下者先治己,治己者先治心”,读书学习历来都是修身养性的重要途径,也是衡量人品官德的重要标准。今天,领导干部应该把读书学习...

吴为山:让传统活化于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谈到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再到对“两个结合”的深刻阐释,发出了新时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伟大号召,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中华文明五千多年连绵不断,五十六...

任文利:推原治道——程伊川《尧典》解引义

  内容提要:程伊川《尧典》解是其《书解》中比较完备的篇章。伊川认为,“治道”之成始于尧。其根本即在于尧之治理本于客观法度,由此形成的典常、法则足以垂宪后世。要而言之,本于“义理”所安以为治;明用俊德之人乃为治之先;治理的目的在于“正家”;...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担负好新的文化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在机理,体现了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把握,指明了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发展方向。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和光...

黄玉顺:邓曼 中国第一女哲

  【提要】春秋早期的邓曼,堪称“中国第一女哲”。她对中国哲学的贡献,不仅在于具有涵盖形上学、形下学以及“天人之际”关系的思想系统,更在于她做出的三个思想首创:一是“天道”概念(天帝显示的必然法则);二是“天不假易”命题(天帝绝不宽容傲慢轻...

钟文华:我们今天怎样“胸怀天下”

  (一)“物之不齐,物之情也”,这是中国的一句老话。做到正确认识和贯彻之,却并非易事。   不同文明没有优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别。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正确对待外来文明作出深刻阐述,他指出:“强调承认和尊重本国本民族的文明成果,不是要搞自...

王杰: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_儒读汇

王杰: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就全世界而言,在星汉璀璨的古老文化中,如古埃及文化、印度文化、玛雅文化、两河文化、希腊与罗马文化等等,因种种原因,有的早已中断,有的或遭摧残而出现较大断层失去光泽。而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几千年连绵不断,...

谷继明:南北朝儒家讲经与撰疏之再检讨

  摘要:义疏学之出现,既是儒家经学之重要阶段,亦是佛教解经学一重要环节。其实“疏”之名号,其起源当是“条分陈述”,而非牟润孙所谓讲经记录,儒家已有用其名义者。至于儒家讲经,已有念诵经文、都讲论难等事;而讲经后撰集解释,亦出现在皇家讲儒经中...

郭齐勇:今天我们为何要读四书_儒读汇

郭齐勇:今天我们为何要读四书

  四书五经是我国最重要的经典。中国人的文化价值观主要汇集于或者说来自四书五经。学好四书是走进五经的门径、阶梯。   四书或称“四子”,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也是中华文化的宝典。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无疑也是...

陈先达:哲学与答案

  据说哲学是没有答案的,只有问题,尤其是没有唯一的答案。因此,哲学是永远的提问;有答案的是科学,无答案的是哲学。这种说法正确与否?如果此说成立,哲学就无是非对错,可以信口胡言。这样的哲学还有什么意义?   以著名的王阳明南镇观花为例。如果...

陈晓霞:儒商鼻祖子贡

 追溯“儒商”渊源,应是两千多年前的孔门高足——端木子贡,子贡政商结合,修齐治平,成为后人称颂的儒商鼻祖。“儒商”,是一个高雅动听、令人赞羡的称谓,只有以儒学为根基、以诚信为准则、奉行“富而好行其德”的成功商人才配享此美誉。当今,...

陈明:《中庸》的儒教解读——以经学天人论与理学心性论为参照

  摘要:儒教说的成立除开功能考察描述,还需对其内部神学系统给出交代说明,因此,对“孔教之本”《中庸》的阐释无疑变得十分重要和关键。文章认为《中庸》是从属于《易传》的天人之学系统,以“天命之谓性”为前提,以“慎独”为起点,以“致中和”为原则...

黄玉顺:“儒家文化”略论

  从汉代“独尊儒术”以来,中国文化的主流就是作为“孔孟之道”的儒家文化;如果按照“周孔之道”的观念,儒家文化的内涵甚至可以追溯到西周。但是,究竟何为“儒家文化”,却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一、儒家文化的概念   汉语“文化”,出自《易...

朱康有:论“社会美育”

  “社会美育”的提出是一个创新性的概念。它改变了以“美”为核心的教育主要停留在专业院校、专家队伍、专业人士的状况,试图把“分离的美育”推到大众普及的程度。这是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符合进步潮流的新观念。   第一,“社会美育”首先应着力于融进...

刘晓峰:《管子》三十时节的结构逻辑

  《管子》的三十时节   《管子》的三十时节内容见其“经言”一组最后两篇《幼官》《幼官图》。两篇文字内容基本相同,只是排列顺序有异。汇其内容大致如下:   春:十二,地气发,戒春事。十二,小卯,出耕。十二,天气下,赐与。十二,义气至,修门...

黄玉顺:孟子经典诠释学思想探赜

  【提要】孟子经典诠释学思想是一个理论系统。经典诠释的宗旨是“以正辩邪”,即通过正邪之辩,“息邪说,正人心”。经典诠释的原则是“缘情解经”,即根据作者与读者的情感及意志来诠释经典。经典本义的理解方法是“以意逆志”,即以读者的情感意志去迎契...

刘金波:礼乐相成与中和之美

  儒家元典“六经总以礼为本”,其诸多既可分拆使用又可连缀成词的两两相对相合、相辅相成的“礼”与“乐”,“仁”与“义”,“义”与“理”,“诚”与“敬”,“孝”与“悌”,“中”与“和”,“和”与“合”,“性”与“情”等核心文化关键词,仍是当今...

王学典:开创思想文化领域的新纪元——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曲阜的历史意义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曲阜,是一个重大的文化史、思想史、儒学史事件,影响十分深远。这种影响集中体现在以下四点:   一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始了实质性结合与融合。打通了当代主流意识形态与中国传统主流意识形态之间的壁垒和隔阂...

孔德立:管仲之仁与诸夏之礼 ——从春秋霸政看孔子仁学的来源

  “仁”作为儒学的核心价值,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基础作用。孟子引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孟子·离娄上》),以行仁作为人道的必然选择。董仲舒强调,“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春秋繁露·仁义法》)。朱熹的《仁说》从“生...

杨华:中国何以成为“礼仪之邦”?_儒读汇

杨华:中国何以成为“礼仪之邦”?

  摘要:传统文献和当代汉语的用语习惯中,“礼仪之邦”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逐渐代替了“礼义之邦”。其内在原因是,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把礼仪之有无视为自我文化认同的根本标识和华夷之辨的主要依据。宋明以降,中国越来越重视和强化礼仪,逐步走向一个礼仪...

徐梓:传统文化教育 立足现在,面向未来_儒读汇

徐梓:传统文化教育 立足现在,面向未来

    传统文化教育正在全国各地蓬勃开展,而且呈现出方兴未艾之势。但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应该教或学怎样的内容?坚持怎样的原则?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做法。近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了由刘捷策划、顾之川和吴泽顺先生主...

儒读汇

为用户提供儒学经典的深度解析和广东旅游景点的推荐。了解儒学经典,发现广东旅游景点的魅力,就来儒读汇文化解析网。

网站首页联系我们
广东旅游解析 儒读汇网 好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