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培元:儒学现代发展的几个问题
摘要:儒学的现代发展有三个阶段,当前是儒学进入多元文化对话时期,出现了向不同层面发展的趋势。要阐明儒学的意义,需要深入到先哲的心灵世界,通过体验的方法,领会其生命意义,从当代的问题意识出发,开展深层对话,以解决儒学与政治、宗教的关系问题...
摘要:儒学的现代发展有三个阶段,当前是儒学进入多元文化对话时期,出现了向不同层面发展的趋势。要阐明儒学的意义,需要深入到先哲的心灵世界,通过体验的方法,领会其生命意义,从当代的问题意识出发,开展深层对话,以解决儒学与政治、宗教的关系问题...
王杰在中华文化论坛发表主旨演讲(中评社 李婷萱摄) 第十届中华文化论坛于11月12日在京举办,两岸专家学者及艺术家百余人出席论坛,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王杰在大会上做了主旨演讲,表示两岸应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携手共...
第八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国庆节前落下帷幕,如何评价这届论坛? 论坛闭幕前一个傍晚,泗水之滨,新月西沉,微光轻洒。笔者专访了全国政协常委、国际儒联副会长、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王学典教授。这位出席历届尼山论坛的著名学者认为,相对...
一、政道:儒家思想与新时代愿景 记者: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那您认为儒学研究在这方面该如何发力? 杨朝明老师(以下简称为“杨老师”):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
“国学经典音注”丛书(全五册),刘续兵总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2023年9月 孔子研究院刘续兵研究员主编的“国学经典音注”丛书(含《〈大学〉〈中庸〉正音释读》《〈论语〉正音释读》《〈孟子〉正音释读》《〈诗经〉正音释读》《〈道德经〉正音释读...
推原儒家的历史起源,古人称为”原儒”,近人称为”说儒”,其义则一。本文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叙述古今各种有关”儒”及儒之起源的说法,反省其立论的方法;第二部分选取周代...
经典原文 《召南·采蘩》 于以采蘩,于沼于沚。 于以用之,公侯之事。 于以采蘩,于涧之中。 于以用之,公侯之宫。 被之僮僮,夙夜在公。 被之祁祁,薄言还归。 《召南·小星》 嘒彼小星,三...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坚持‘两个结合’,扎根中国大地、赓续中华文脉、厚植学术根基”“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作出更大贡献”。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发展而...
宋立林:舒教授,您好!自2020年起,尼山世界儒学中心联合国内著名高校,创新成立尼山世界儒学中心联合研究生院,以共建共享的方式开展研究生教育,旨在发挥山东传统文化资源优势,汇聚全国顶尖儒学研究力量,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儒学)专项研...
作为《书》类文献权舆之《坟》《典》类文献,其存亡情况,章学诚云:“左氏所谓《三坟》《五典》,今不可知,未知即是其书否也。以三王之誓、诰、贡、范诸篇,推测三皇诸帝之义例,则上古简质,结绳未远,文字肇兴,书取足以达微隐、通形名而已矣。”(《...
摘要:“中国诠释学”建立在中国文化独特而自成体系之“一本性”之上,有其自成一格之“中国性”,见之于经世致用之精神、政治之取向以及生命增上之愿景,不能简单视为“(西方)诠释学在中国”。中国诠释学至少有“实践诠释学”“生命诠释学”“政治诠释...
摘要:礼乐并提,构成了儒学的重要特点。与礼相关的乐首先以情感层面的快乐为内在旨趣,所谓“乐者,乐也”,便表明了这一点。对荀子而言,乐同时呈现价值内涵,并对人的社会生活具有规范意义。乐的社会功能,具体表现在为人与人的和谐相处提供前提。乐言...
中华文化的原典时代,或许可以上溯至由《尚书》《左传》《国语》等典籍所记载又为先秦诸子百家所追述的尧舜时代。无论作为古老的传说时代还是作为历史实在,自尧舜时代直到百家争鸣时期,经过上千年积累与传承,最终形成了集中承载和体现早期中国人生存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课题。面对时代的挑战,中国文化的健康发展需要我们虚心学习各国、各民族、各族群的经验,博采众长,援外于中,同时调动自身的文化资源,努力推陈出新,返本开新。 今天,中华文化的发展面...
作为大陆新儒家的代表人物,蒙培元先生一直关注于儒家宗教性问题。在这一点上,他既继承了其师冯友兰先生以“天”为宇宙大全及对于以“天地境界”为安身立命之地的精神追求,也继承了港台新儒家亦人文亦宗教的讲法,由此推陈出新,提出独特的儒学自然宗教...
摘要:儒家“传道”之义,肇端自孔子,孟子据此提出了自己的圣道传承论。此圣道传承,包括“道”“学”两面的统一。在传道的谱系中,“闻而知之”的圣人,以内在性的倾听独知天道,凸显了“道”的超越性意义;“见而知之”的贤人,将圣人得自于天的创作落...
新时代,济宁市在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优秀传统文化“两创”重大方针、落实中央《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上,走在了前列。 文脉积淀“厚”。儒家作为长期影响中国传统社会上层建筑特别是意识形态的主干,发源于此,...
在《礼记》文本里,丧礼和祭礼是谈得最多的,而两者之中,又以谈丧礼的篇目和内容居多。《檀弓上》《檀弓下》《丧服》《杂记》《丧大记》《奔丧》《问丧》《服问》《间传》《三年问》《丧服四制》11篇都是以谈丧礼为主的。《曾子问》也有很多篇目谈丧礼...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战略高度,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深入阐述,为我们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指出:“中...
《周易》居六经之首,而易学有“在蜀”之称。巴蜀《易》学历史悠久,成果丰富,据不完全统计,历代巴蜀学人撰有《易》学著作370余种,现存者尚有160余部之多,构成中国《易》学史的一大奇观。其中,扬雄《太玄》、卫元嵩《元包》、李鼎祚《周易集解...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即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这一高屋建瓴却又客观实际的重要论述,不仅解答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所在,也解答了中国文化何以称得上“源远...
在古代中国的儒家文化中,“君子”这一概念被赋予了极高的道德与人格价值,它不仅仅是对个体品行的赞美,更是理想人格的典范和社会行为准则的高度体现。孔子在《论语》中通过对君子形象的阐述,确立了“君子”的道德楷模地位。君子不仅是道德规范的模范执...
关于孔子文化的渊源,很少有人细究。即或有究,最多也只是说他“学无常师”。事实究竟如何?搞清这个问题,对于正确认识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所以,本文拟从孔子对文武之道的熟悉与崇敬,孔子诸思想概念和主张与文、武、周公的关系等两...
摘要:儒家“传道”之义,肇端自孔子,孟子据此提出了自己的圣道传承论。此圣道传承,包括“道”“学”两面的统一。在传道的谱系中,“闻而知之”的圣人,以内在性的倾听独知天道,凸显了“道”的超越性意义;“见而知之”的贤人,将圣人得自于天的创作落...
程旺:李老师您好,很高兴借这次《走进孔子》的访谈机会对您进行访谈。您的研究领域广泛,成果丰硕,在儒家哲学、道家哲学等方面均有精湛研究,尤其是立足“教化”视域开展的儒学研究,独步学界。这次访谈我们想重点围绕“儒家心性论”相关研究论题开展,...
江流九派,百川归海。千百年来,各民族不断的交往交流交融为中华文明发展增添无尽的生命力。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
9年前的1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曲阜,发出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9年后的11月28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深刻把握‘两个结合’ 深入推进文化‘两创’”座谈会在济南召开,多位专家学者线上线下论道文化“两创”。山东大学儒学高等...
礼教无疑是儒学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内容,然而在新文化运动中遭到了严厉批判。那么,对于儒学的复兴来说,礼教应当如何处置?这是一个严肃的问题:如果礼教由于是一种前现代的东西而受到批判,那么,对于现代化的追求来说,礼教还是“可欲”的吗?然而,如果...
2022年8月7日,由凤凰网主办的“致敬国学:第五届华人国学大典”,以“论道武当:传统文化与健康生活”为题,在中国道教圣地、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举行。本次论坛从大众最关心的健康切入,聚焦于中华传统养生智慧在大众生活中的“活化”问题与市场转...
在《论语·子路》篇中,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使于四方,不辱君命”既是“士”的品格,更是“使”的使命。孔子之所以用“使于四方,不辱君命”来突显“士”的品格,显然看到了“使”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