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读汇|儒学经典文化解析,广东儒家文化旅游指南儒读汇|儒学经典文化解析,广东儒家文化旅游指南儒读汇

一个儒学文化为主的网站
提供儒学经典解析和广东旅游推荐

最新发布 第21页

杨朝明:泰山与中国文化精神

  古老的泰山承载着极其厚重的历史文化,被视为中国的“国山”,也是被誉为“五岳之首”的文化名山。早在上古时期,诸多帝王便曾举行泰山封禅,以象征天命王权。在泰山及其周围地区形成的东夷文化得到充分发展,使泰山成为中国上古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因...

姚海涛:孔子“同问不同答”的启示_儒读汇

姚海涛:孔子“同问不同答”的启示

  作为中华文化绝佳代表的孔子有着多重身份,宋人说“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今人讲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无论是其光辉博大的思想,还是其高尚的精神品格,都值得后人学习。在众多身份之中,孔子作为教师的这一身份深入人心。孔子在春秋...

朱康有:深化对“第二个结合”的认识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讲到并概略阐述的“第二个结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重大理论创新,其历史影响将是非常深远...

李宗桂: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其结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

谭明冉:《孟子》《庄子》中智故、心气关系比较——以解释学循环为视角

  摘要:如何理解《孟子·离娄下》的性、故、智的关系和《孟子·公孙丑上》的言、心、气的关系,历来注疏争讼纷纭。本文根据解释学循环的原则,即同时代的作品必有共同的用语、话题和写作风格,以《庄子》中的思想对以上两段重新做一诠释。结果发现,《离娄...

杨国荣:古典学与经学——内涵和意义

  经学与古典学(classical studies)相关联,两者也有很多相似之处。从更广义的角度来看,无论是西方古典学还是传统经学,今天都面临如何走向现代的问题。西方所谓的后古典学,便已折射了这一点:它不满足于仅仅关注文献考证,而是要求从...

姜义华:中华文明之灵魂

  “人文化成”,出自《周易》之《贲卦》:“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指的是通过观察、分析自然界的各种矛盾运动,掌握它们的变化规律;“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张小霞:朱熹哲学中的人与宇宙

  宋人所建立的世界观对中国近世的世界观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代表性的体系是由朱熹完成的。近代以来,西学东渐带来了一种新的世界观,这种世界观认为自然与人文之间有着明确的分野。那么,朱熹的世界观与现代人的世界观有什么不同?朱熹哲学中的天地、人和万...

陈来:如何看待儒家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一个时期以来,习总书记就中华文化的价值和意义作了多次重要讲话,意义重大。习总书记的讲话受到广大群众和知识分子的衷心欢迎。但也应该看到,由于改革开放以前几十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面批判、彻底决裂,影响了几代人的文化观念。特别是文革和批林批孔...

王杰:慎亲慎平慎友

  古人云:“不矜细行,终累大德。”领导干部应常修为政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常持忧患之念,时刻自省自重自励自警,做到慎亲慎平慎友,以优良作风为全社会作表率,带头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要修身律己、廉洁齐家。古人言:“将教天下,必定其家,...

陈晓霞: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就是其中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实事求是与知行合一,实事求是、知行合一是习...

李存山:程朱的“格君心之非”思想

  【提要】孟子提出“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董仲舒则“屈君而伸天”,以“阴阳灾异”来格(正)“君心之非”。程朱理学在哲学上比汉唐儒学有重大的发展,但在政治哲学上却鲜有突破,大致是伸张孟子的政治思想,甚至可以说未离董仲舒“阴阳灾异”思想的窠...

景海峰:亲亲之感与同类相感——从《孟子》看情感儒学的分疏问题

  近代以来的哲学,都是在科学理性的大背景下建构起来的。而蒙培元先生的学说,学界一般将之归结为“情感儒学”,或者再延伸一点称之为“情感哲学”,以“情感”作为主题词来归纳他的思想或表达其学说的主旨,特色非常鲜明。   科学理性的思考方式和绾结...

鲍鹏山:孔孟的身份意识_儒读汇

鲍鹏山:孔孟的身份意识

  孔子是一个严格以礼自我约束的人,所以他说:“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论语·八佾》)他不惜冒着别人说他谄媚的风险,也要严格谨守君臣之间的礼节。这个君臣之礼,就是“天子—诸侯—大夫—士”这样的等级之礼。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

刘昭:学成以君子:荀子“劝学”思想发微_儒读汇

刘昭:学成以君子:荀子“劝学”思想发微

  在今本《荀子》中,《劝学》居首,《尧问》居尾;在今本《论语》中,《学而》居首,《尧曰》居尾。尤其二书均以“学”与“君子”开篇,立意若合符节。可见,这种相仿的排篇绝非无心插柳,而是整理者有意参照《论语》的篇章顺序来安排《荀子》,突出孔、荀...

刘强:我所理解的孔子、《论语》和儒学_儒读汇

刘强:我所理解的孔子、《论语》和儒学

  一、重新发现孔子   之所以说“重新发现”,是因为耳熟能详,自以为不用发现——我们都自以为认识了孔子,看清了孔子,理解了孔子。其实,哪怕天天读《论语》的人,也有可能完全不认识孔子,不知孔子是谁。   他们所理解的孔子,常常是被遮蔽、被侮...

李尚信:生生哲学的基本框架

  中国哲学,可以说是参赞化育之学。参赞化育,即参赞天地之化育。参赞化育的终极根据是天地,是宇宙,因此参赞化育就是效法、辅助天地或宇宙来化育万物和人类。在《易传》看来,天地或宇宙的功能就是生生,人效法、辅助天地或宇宙来化育万物和人类,本质上...

马小菲:正确认识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

  和平是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诉求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正确认识中华文明这一突出特性,深刻理解和平性的丰富内涵及其当代发展,对于坚定不移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王春河:司马光谈用人之道

  司马光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他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是北宋中期重要的政治人物。他秉持“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的宗旨,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资治通鉴》。在《资治通鉴》《稽古录》等司马光...

黄玉顺:近十年来儒学研究的客观评估

  今天的座谈会,主题是“近十年来儒学研究趋势的回顾与前瞻”。这看起来时间跨度不长,其实是一个大题目,因为:它涉及的是儒学研究的一种重大转变;这种转变,如果不能说是“时代性”的,也是“历史时段性”的,这取决于怎样理解“时代”概念。   简单...

朱康有:从“实学”到“新实学文化”

    “实学”并不是一个现代的概念。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用得频率较高,宋代以后的思想家偶也用之。当然,与“实学”内涵相关的内容,我们可以追溯得更早。为此,历史上的“实学”能顾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狭义上的即明清之际的实学,我们称作是一...

王宇:道统中传道者的老师一定是传道者吗?

  在历史上,是朱熹第一次提出周敦颐传道于二程兄弟,不仅二程兄弟是道统谱系中的传道者,周敦颐也具有同样的地位,此即“周程授受”命题的由来。问题在于,二程反复强调其对“圣人不传之学”的再发现是来自于“遗经”,而不是师徒授受关系,程颢就自称:“...

儒读汇

为用户提供儒学经典的深度解析和广东旅游景点的推荐。了解儒学经典,发现广东旅游景点的魅力,就来儒读汇文化解析网。

网站首页联系我们
广东旅游解析 儒读汇网 好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