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儒学文化为主的网站
提供儒学经典解析和广东旅游推荐
共 58 篇文章

标签:儒释道

新儒学之后方向:当代儒学发展路径探索

  谈到儒学作为哲学在当代的历史使命,不能不从回顾上个世纪儒家哲学在其发展期对历史使命的认识与承担说起。   由于近代以来中国遇到的挑战,实际上是整个近代西方文化对中国社会和文化造成的挑战,儒家的回应也不能不是对这个宏观的文化挑战的回应。上...

中国哲学"家"概念:形而上学的伦理基础

  编者按: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和全球化的深刻变化,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不断加速,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也随之明显增加,人类发展面临着更多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如何在变化的不确定的世界凝聚价值共识,这一时代之问需要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不同...

传统文化两创实践:智慧转化的实施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重申“两个结合”,强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我们准确把握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国智慧的基本特色、内容、优势及在历史上的积极作用提供了遵循。具体而言,应重视中国文化的三性:主体性...

大学生文化自信:传统文化教育的创新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应有之义。   “第二个结合”赋予坚定...

《易经》超越诠释:"天""帝"概念的哲学重构

  本文旨在通过诠释《易经》的“天”“帝”概念,更加深入地探究《易经》的超越观念。这里的《易经》指成书于西周时期的《周易》古经,不包括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周易》大传(《易传》),因为两者分属于不同的时代,体现的是不同的观念系统。   所谓“超...

现象学儒学转向:中西哲学融合的新趋势_儒读汇

现象学儒学转向:中西哲学融合的新趋势

  4月21日下午,中山大学哲学系2022级研究生“哲学前沿”系列讲座第九讲在锡昌堂103室举行。讲座主题为《现象学的儒学转向与儒学现象学》,由中山大学哲学系朱刚教授主讲,张清江副教授主持,周小龙博士后评议。 主讲人中山大学哲学系朱刚教授 ...

彭林:礼乐教化 道一风同_儒读汇

彭林:礼乐教化 道一风同

  编者按   12月24日,《光明日报》第3版刊登国际儒学联合会顾问、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浙江大学马一浮书院兼任教授彭林先生的文章《礼乐教化 道一风同》。现转发全文。   2024年是国际儒学联合会成立30周年。故宫博物院与国际儒学联合...

鲁凤:礼明乐备 清代阙里孔庙的祭祀礼器_儒读汇

鲁凤:礼明乐备 清代阙里孔庙的祭祀礼器

  礼器,指古代在祭祀、丧葬、宴飨等礼仪活动中使用的器物,是礼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就文庙祭祀来说,主要指祭器和乐器。阙里孔庙是祭祀孔子的庙宇,起源较早,礼器较全备,是研究古代祭礼文化的重要载体。本文依据《孔府档案》等相关史料,对清代阙里孔庙...

查建国 陈炼:发掘中国思想的当代价值

  当代的中国思想渊源于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汲取了人类启蒙至今的思想精髓。当前,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此时重思百年中国思想发展史,在更深刻的层面展现其世界意...

颜炳罡: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_儒读汇

颜炳罡: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

  编者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流传至今的许多典故在今天依然有着璀璨的思想价值。大众日报理论版今起推出“新论语”栏目,寻古思今,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敬请期待。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

李景林:为学须善用加减之法

  古人注重“学”。孔子自称“好学”,弟子中亦仅称颜回为“好学”(“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其为学之方,有一点很重要,我把它概括为一种“加减之法”。这个加减之...

李承贵:阳明心学的当代价值

  王阳明的心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及或引用王阳明的学说主张,强调要“像王阳明那样‘诚意正心’、‘知行合一’,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那么,王阳明心学之于当今社会究竟有怎样的价值?王阳明心学由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陈先达:文化的时代性

  人都生活在自己的时代,没有哪个人能够超越自己的时代。人的时代性,也就是人的历史性,因为任何时代都是历史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人都是从自己所处时代和个人处境观察事物和世界的,因此历史性和时代性既是人类认识的特点,也可以说是不可超越的命运。  ...

王杰:唐代的“四善”说

    唐朝(公元618年—907年)共传21个皇帝,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最为繁荣昌盛的朝代之一。唐朝的兴盛和开放包容,吸引世界各国学习,成为当时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在开元盛世(公元712年—公元742年),国家人口超过5...

颜炳罡:梁漱溟先生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_儒读汇

颜炳罡:梁漱溟先生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

  梁漱溟先生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杰出的思想家,一位特立独行的儒门大侠,一位本着自己的思想为中华民族复兴而拼命硬干的人。20世纪上半期的中国历史上,从都市到乡村,从高等学府的三尺讲台到决策民族国家命运的庄严庙堂,从战火纷飞的抗日战场到恬然悠闲...

黄玉顺:儒家教育现象学

  “生活即教育”:生活儒学的教育现象学    ——儒家教育哲学的当代转化问题   【提要】教育现象学是对教育的现象学反思。依据生活儒学的生活现象学,“生活即教育”。“生活”意指前主体性的“存在”,以回答“存在者何以可能”的问题。...

黄玉顺:杨叔姬——辩证美恶的春秋女哲

  春秋时期,即中国的“轴心时代”,出现了一批堪称女哲学家的杰出女性,却不见于“中国哲学史”的记载;今天理当加以发掘,以呈现她们的哲学智慧,还原她们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应有地位。杨叔姬(羊舌叔姬)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杨叔姬(生平不详)...

杨国荣:中国哲学中的心、性、情

  摘  要:作为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心”“性”“情”不仅涉及心理之域,而且与本体论、价值论、认识论相联系,从而呈现比较宽泛的哲学意义。以观念性为基本的存在形态,“心”主要表现为综合性的意识现象。这一意义上的心,既是认识层面的对...

黄玉顺 :唯天为大 孔子“天教”略论

  【摘要】在孔子心目中,天具有神格性,即具有智能、情感与意志;天具有终极创生性,人与万物都是“天生”的,创生的方式就是“天命”。因此,天是万有之有、众神之神。圣人就是沟通天人的中介,但圣人仍是有限的人,而不是全能的天。孔子指出“唯天为大”...

江林昌:中国古典学迎来黄金时代

   ​在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上,有两次深刻的大变革。第一次是春秋战国时代,第二次是新时代。春秋战国时代的大变革,造就了中国文化第一次大高峰,并有了中国古典学的大繁荣。新时代的大变革,则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中国古典学重建的黄金时...

汪建新:毛泽东诗词与中国精神

  中国精神是毛泽东诗词的精髓,如一根红线贯穿其中。毛泽东诗词反映了特定时期中华民族的理性、情感、思维、行为和价值取向,已经转化为赋有价值形式的文化符号,汇入到中华民族的精神长河。   毛泽东有一句名言:“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一个国家要有...

曹润青: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用《礼记·礼运》篇“天下为公”“天下大同”观念,向世界表明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高远的社会理想。这一理想既以“天下”为单位,涵盖整个世界,从而超越单一国家、民族与文化的个别立场,体现最为普遍的人类立场;同...

儒读汇

为用户提供儒学经典的深度解析和广东旅游景点的推荐。了解儒学经典,发现广东旅游景点的魅力,就来儒读汇文化解析网。

网站首页联系我们
广东旅游解析 儒读汇网 好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