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文化
刘晓:“和为贵”思想溯源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已经把“和”落实到生活的在在处处,“和为贵”成为中国人最重要的人生信仰和思维习惯之一。作为中国古典哲学的核心范畴,“和”贯穿于中国历……
张浩浩:《论语》的诗性品格
中国哲学是一种生命哲学,其指向人类的生命情感问题,蕴含着感性自我的真理性探寻。因此,中国古人常以诗为载体,抒发情感、寄托志向,并且将其作为精神归……
马清源: 也说“周礼尽在鲁”
鲁在儒家经典及其解释体系中具有特殊地位。《左传》记载鲁昭公二年,晋国韩宣子(韩起,晋国六卿之一)在鲁国看到《易象》与《鲁春秋》二书,感叹“周礼尽……
姚海涛:孔孟荀的忧乐观
中国文化是具有终极人文关怀的文化,可以用《周易·贲卦·彖传》中的“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一语来表述。一言以蔽之,中国文化是人文化的,以成人为终极目……
魏衍华:《孟子》中的财富观
谈及战国时期的大儒孟子,人们很容易想到的是他的“性善”学说,想到的是他的“仁政”蓝图。无论是“性善”还是“仁政”,本质上说都是孟子欲从根本上解决战国时……
安乐哲:适应需求,如何发展——儒学文化的变通发展动力
中国儒学文化一直是通过基督教概念被理解的,“天”被译成“Heaven’(天堂),“义”被译成“righteousness”(基督教义理),“礼”被译成“ritual”(基督教礼仪),“道”……
俞建刚:窥见经典真意——读《论语义解》
书名:《论语义解》
作者:尔雅台
出版社:经济日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11月
最近收到尔雅台先生的新书《论语义解》,拿在手上看,古朴大气,感觉颇……
郑治文:“礼者,人道之极”:荀子对“礼”的创造性转化
作为先秦儒学的集大成者,荀子之于儒学发展的典范意义在于昌明周孔之教、增辉礼义之道,建构了以“礼”为第一原理的新型儒学思想体系,从而继孔孟之后又一次……
周景耀:“发现”章学诚与经史学的异轨分途
摘要:张尔田与日本学者内藤湖南以章学诚为纽带,成为惺惺相惜的学术知音,旗帜鲜明地倡扬章学。作为彼时中日学界名望颇重的学者,他们有关章氏之学与中……
王震中:中华文化在新时代扬帆破浪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陈金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成、特质与价值
摘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在“两个结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生成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蕴含中华民族传统……
焦国成:孔子“仁者寿”发微
摘要:孔子提出的“仁者寿”命题,包含着德福一致的伦理蕴含。然而,他的另一条“死生有命”的训诫,看起来却与此命题相矛盾。颜渊、冉伯牛等有德之人的夭折……
杨润聪 洪向华:涵养廉洁文化 建设廉洁政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带头落实关于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意见,从思想上固本培元,提高党性觉悟,增强拒腐防变能力。”中共中央……
王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政德修养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和优秀的传统美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
吕有云:今天我们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儒家优秀传统的方法指引
[摘 要]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深厚的软实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
李德顺:“中国故事”是中华文明的当代显示
语言是文明“基因”的第一载体,每种文明都要通过它的语言来保存、显现和传递,因此每种文明的进退得失,也都可以透过它的话语体系来加以考察和检验。既然如……
张全省:宋代大儒张载的人格与思想之美
内容提要:从一代大儒张载的生平事迹,为人与思想,人品与学问来看,我们深切感受到其身上体现出古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君子人格之美,其思想的开新创造之美。……
许家星:朱子四书学中的诗学
朱子的学问,综罗百代而广大精微。朱子在所耕耘之学问领域,既注重其独立性,又善于统贯综合之。就朱子《诗》学来看,学界常就《诗集传》展开研究,而对朱……
吴中胜:古代家训文化源流探微
《颜氏家训》。资料图片
《颜氏家训》书影。资料图片
广西柳州柳江区穿山镇高平村,志愿者为村民书写家训家规。新华社发
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城门镇濂江书……
郑小九:舌尖上的孔夫子
孔子的形象是多面的,学而不厌、满腹经纶的学者,诲人不倦、循循善诱的师长,有抱负、有作为的官员,颠沛流离、穷困落魄的“丧家狗”,技艺非凡的射手……在圣……
郭齐勇:重建中国哲学“主体性”的哲学史书写
2021至2022两年的时间里,由郭齐勇教授主编的十部煌煌巨著《中国哲学通史》相继出版发行,这是中国哲学界的一件大事。它不仅是中国哲学通史类著作中截止……
黄玉顺:《汉志》——帝制儒学的一个典型文本
【提要】《汉书·艺文志》绝不只是一篇目录学著述,而是一部典型的儒家思想文本,对于秦汉以来的帝制儒学的形成发挥了极为重要的影响。这是因为:当时正处……
焦国成:历史变迁中的“孝”
在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体系里,“孝” 无疑占据着关键地位。中国自古以来便有 “孝悌为仁之本”“百善孝为先” 等经典表述。事父孝,故忠可移于君,孝悌行于家,则……
李景林:“家”与哲学——中国哲学“家”的意象及其形上学义蕴
中国哲学是一种基于“家”的哲学,而非一种关于“家”的“家哲学”。“家”是作为个体的人所从出之处;天地自然,是人类所从出之处。人之知、思既使人走出“家”的浑……
杨朝明:担负起古典学研究的光荣使命
习近平主席致世界古典学大会的贺信,充分体现了对古典文明研究的高度重视。人类从历史中走来,中华文明在世界上独树一帜。习近平主席号召担负起古典学研究……
刘庆柱:黄河文化根在中原,魂在山东
为什么世界众多古文明中,只有中国的文明数千年没有中断?在著名考古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郑州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刘庆柱看来,这是中华文……
李志刚:中国古代诗词中的人才哲理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尊贤重才的优良传统,几千年的国家民族兴亡史也是一部人才兴衰成败史。中国也是一个诗词文化大国,中国的诗词不仅源远流长,而且浩如烟……
周庆安:文明对话新阶段,讲好中国故事该如何发“问”?
近年来,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国际传播命题,成为中国新闻从业者越来越重要的历史使命和时代担当。
国际传播命题源自……
刘余莉:筑牢我们的文化根基
2024年9月19日,以“传承·创新·互鉴”为永久主题,以“深化文化交流 实现共同进步”为年度主题的2024北京文化论坛在京隆重开幕,旨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