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文化
张哲 王永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在世界文化趋同的态势下始终保持特色的核心优势,正是基于这种优势,中国文化在多元文化交织的新时代背景下羽翼丰满、形色突出,使……
梁涛:再论性恶心善说
摘要:徐复观晚年曾提出荀子是性恶心善说,但未做论证,从《中国人性论史·先秦卷》等徐先生的代表作来看,他是明确反对称荀子为心善的。郭沫若认为荀子主……
张剑伟 钟 琼:用优秀传统文化正心明德
习近平总书记系统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反腐败斗争中取得的显著成效、积累的重要经验,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构筑拒腐防变的思想堤坝,用理想信……
王学典:创造与中国式现代化相匹配的新文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全面认识中华文明历史底蕴,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前瞻性、全局性、战略性思考,提出了一系列新思……
王旭:教化何谓,教化何为
《教化:古希腊文化的理想》(全三卷)
[德]韦尔纳·耶格尔著,陈文庆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6月版
成书七十余载后,韦尔纳·耶格尔的《教化》(pai……
刘东:儒家德教有何重要性?
(一)
从前文的话题引申而来,到这里就有必要接着探讨:为什么故有的传统美德,对于梁启超来说是如此重要?
不过,如果想从根上就弄清这一点,……
董丽:晚唐儒士林慎思的人才观
“人人都说伸蒙好,可惜吾家不姓林。”理学宗师朱熹曾对林慎思发出这样的慨叹。林慎思(844—881),长乐崇贤乡钦平里鸿山(今福州长乐区潭头镇大宏村)人。……
王杰:《周礼·天官》的“六廉”说
《周礼》是儒家重要经典,世传为周公旦所著,但实际上成书于两汉之际。《周礼》《仪礼》和《礼记》合称“三礼”,《周礼》对礼法、礼义作了权威的记载和解释……
王学典:儒家思想的社会科学化
“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必由之路,为我们担负起……
冯时:人者怀仁,中华文明的“仁爱观”何以启示当下?
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逐渐形成并发展了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对关心中国当下和未来发展的中外人士而言,……
许春华:先秦儒学引诗叙事的思想价值
在先秦儒学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中,存在着大量的引诗叙事。按照先秦儒学的演变顺序,它们存在着一种递进上升的趋势,其中《论语》引诗5条,简帛文献《五行……
朱康有:《淮南子》“道治”模式探讨
摘 要:为适应秦汉以来社会发展形势,《淮南子》以黄老道家为主干,在批判吸收各家思想基础上,从国家长治久安高度提出“道治”模式,认为返归以“道”为指导思……
韩涛:儒家仁爱推演的四个层面
仁爱推演是孔孟思想的核心理论,也是儒家思想的人性论基础。孔孟仁爱推演的基本路径是以血缘亲情为基石,从血亲之爱渐次推演至人际之爱、自然之爱,然后通……
舒大刚:儒家经典与“第二个结合”
摘要:儒家经典是中国最古老、影响最深远的文献,是中华文化的根、魂、源。儒家经典以其丰富的内涵和精粹的内容,成为中华核心思想理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
林存光:《大学》“格物致知”臆说
儒家的“四书五经”乃中华文明之人文经典。“四书五经”的历史世界,也就是华夏文明的历史世界,它们显然不同于以诸神和神话英雄为中心和主角的希腊神话世界,……
刘庆柱: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特质
恩格斯提出:“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易建平从词源角度研究,认为“文明即国家”。“国家”的“物化载体”集中体现在“国民”“国土”及“国民”的“国家认同理念”。
……
陈来:《周易》中的变革思想
长久以来,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华文明是农业文明,而农业文明是保守的、安于现状、抗拒变革的。也有人认为,儒家思想是保守的,是反对变革的。这些观点在今……
刘为民:书写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社科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中,鲜明提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
韩建业:和平性植根于中华文明深处
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深知和平之宝贵。和谐稳定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生活方式,和平共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处世之道,和合仁善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来……
杨国荣:经学的历史形态与现代走向
一
如何理解经学?这是一个依然需要思考的问题。历史地看,经学的建制化形态形成于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其更早形态则是以《诗》《书》《礼》《易》《……
舒大刚:全面恢复经学教育,真正落实新时代的文化自信
我们都知道,每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民族都有自己的经典,经典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精神家园和力量源泉。中华最早期的经典就是儒家经典,这是中华文化的根……
陈来:帛书易传与先秦儒家易学之分派
郭店竹简发表之后,其中的《缁衣》等篇,给我们一个很大的启示,就是在战国楚地流行的文献文本,不一定是楚国或楚地文化自身的产物,而有许多是传自中原的……
钮则圳:孟荀哲学中的“规矩”譬喻
“无规矩不成方圆。”规矩不仅是中国古代工匠劳动智慧的结晶,也是古圣先贤哲学讨论时常用的譬喻。然而,正如《淮南子·齐俗训》所言:“若夫规矩钩绳……
李庆:再谈“气”的思想
“气”,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使用范围广泛、频率极高的汉字和概念:日常的客套“您别生气”;生活中的“社会风气”;婚庆节假的“洋洋喜气”;浴血战斗的“一鼓作……
邢哲夫:如何理解孔子的“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论语·宪问》中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一句,荀子在《荀子·劝学》中解释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
刘文剑:孔子协和万邦的民族观
华夏族自起源始便是由多邦族、多文化融合而来,这就难怪乎华夏族自古对民族关系抱有一种开放的、包容的态度。血与火的战斗并没有让华夏族得出对抗冲突、以……
朱康有:平民化的阳明心学 ——读《阳明学十讲》
我很少有将一本书一口气读完的——除了时间因素之外,大部分的理论著作不像小说等文学作品内含让人放不下的情节。台湾大学中文系退休教授周志文先生著写的《……
范玉刚: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
朱康有:在研学实践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区别于传统的大众游学,今天从教育角度提出的“研学”具有定向化、专业化甚至个性化的特色。研学,与处于静态的、定期的由专门机构、单位培训,按照特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