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文化
南怀瑾:学而时习之,不亦“苦”乎?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三名话连起来看,照字面讲,凡是中国人,无论老少,一定都知道……
孔德立:绵延与转化 钱穆的中国文化观及世界意义
中国文化作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具有人类文化演变的普遍性,又具有自身的独特性。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在纵向的历史发展中,表现为绵延不绝、从未中断……
魏衍华 韦英:《孔子家语》与新时代“论语学”的建构
摘要:《孔子家语》《论语》皆为孔门后学整理“孔子遗说”后的材料。《论语》是“孔子遗说”中“正实而切事”者,是孔子“遗言”的选编;《孔子家语》是其余材料的……
王晓阳:《论语》中的仁德观
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孔宪兰刻本《孔子圣迹图》之《舞雩从游》。樊迟陪着孔子在舞雩台下散步,问:“老师,怎样才能提高品德修养?怎样才能改正……
孔德立:思想史视阈中的孔子仁学
摘要:仁是儒学的核心概念。孔子基于对春秋时期礼的思考而创立仁学。春秋霸政时期的贵族之礼,已经在西周时期的礼之中有所体现。孔子评价管仲“如其仁”,是……
干春松:为何是国学而不是儒学?
自周孔到汉唐、宋元明清,儒学像一条奔腾的大河,不断吸纳、创造,既建构国人的价值观,也塑造其生活态度和政法秩序。到中西相遇,儒学发生了大转折,儒……
任蜜林:政治视野下的民性:春秋时期人性论新探
摘要:中国的人性论思想虽由孔子奠定,但在孔子之前,人性论就已经萌芽和发展了。讨论孔子之前、尤其是春秋时期的人性论,对于认识孔子的人性论思想有重……
刘光胜:“民本”概念的内涵及民本思想的恒久价值
“以民为本”是中国政治哲学的主流和底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突出标识。但“民本”概念的内涵是什么?其价值何在?这一直是学界尚未讲清楚、弄明白的问题。……
刘续兵:文化“两创”与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
王钧林 王法强:成人、齐家与化俗:家礼教化功能探析
摘要:家是儒家开展人伦教化的核心场域,家礼则是维系家庭或家族和谐稳定的伦理观念与仪礼规范的综合体。伴随着家形态的发展演变,家礼也经历从无到有、逐……
刘昭:荀子的劝学思想
人禽之辨,学与不学。孔子提出“鸟兽不可与同群”(《论语·微子》),对人禽之辨已有相当之自觉,同时对人类区别于生生万物之独特的“类意识”亦有相当之……
张帆:中华文明连续性与创新性的辩证关系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全面深入阐述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即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
朱康有:也谈“清代学术的历史定位”——“实学”何以可能及其精神意蕴
提出“实学”何以可能的问题,估计会遭到尤其是来自实学研究内部的质疑:中国实学研究会的成立至今已历32年,开了多少次国际国内会议、出版了多少书和文章,……
孔丽:孔子奠家风根基
孔子被后人尊为“先师”“至圣”,他本人却说“吾少也贱”,不敢自称“圣与仁”。孔子为何这样说呢?他是怎样成为“师”与“圣”的呢?这要从孔子的家世和一生来说。
(……
王慧 王凌晓:“后圣”荀子与“隆礼重法”
日前,国内首个专门用于古籍处理与研究的智能工具——“荀子”古籍大语言模型研发成功。这一智能工具是包含《四库全书》在内的古籍文献超20亿字大型语料库,具……
孙丽华:过错与成长——《论语》中的教育智慧
摘要:《论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的代表,其中关于人的过错的论说颇多。文章梳理了《论语》中有关过错问题的观点,阐释了孔子及其弟子对待过错的态度……
楼俊超: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时代光彩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浑厚的历史温度,镌刻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炽热的现实热度,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
何青翰:儒家“均平”理想与中国式现代化的道德尺度
摘要:以“井田”制为根据,中国古代“均平”理想蕴含着“制民之产”“守望相助”等深刻的思想见识,直接影响了先秦以来中国的政治实践,尤其是土地制度的安排,……
孔丽:服章之美与礼仪之大——华夏服饰中的儒家文化内涵
我国自古就有衣冠上国、礼仪之邦、华夏大地等美誉。“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卷……
何仁富:传统文化教育应该是生命的教育
瘦竹:何老师,您好!请您谈谈您是什么时候开始关注传统文化教育的?为什么会关注传统文化的教育?这与您从事的学术研究工作有什么联系?
何仁富:最……
学脉叙述与圆教建构:张晚林《先秦儒学宗教性内涵演进之脉络研究》述评
张晚林教授的倾情巨著《行道者、弘教者与整治者——先秦儒学宗教性内涵演进之脉络研究》由知识产权出版社于2023年11月出版了。本书体系鲜明、内容宏富,从多……
杨海文:《孟子·离娄上》“反其仁”章析论
越是有人生历练,人们越是能够真实地体认孟子思想。以《孟子·离娄上》“反其仁”章(以下简称《孟子》7·4)为例,程颐的《周易程氏传》卷4《周易下经下·蹇》……
王杰:读书学习应成为人的生活态度
古人讲:“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这句名言旨在强调人们安身立命应从学习开始,学习以读书为根本。正所谓“治天下者先治己,治己者先治心”,读书……
吴为山:让传统活化于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谈到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再到对“两个结合”的深刻阐释,发出了新时……
任文利:推原治道——程伊川《尧典》解引义
内容提要:程伊川《尧典》解是其《书解》中比较完备的篇章。伊川认为,“治道”之成始于尧。其根本即在于尧之治理本于客观法度,由此形成的典常、法则足以垂……
韩建业:从比较视野深刻认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有五个突出特性,即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和突出的和平性。只有全……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担负好新的文化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在机理,体现了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刘光胜:新见文献视野下的“文王演《周易》”
“人更三圣,世历三古”,周文王是易学史上承前启后的中坚人物。“文王演《周易》”是否确有其事,以及推演易学的具体内容,向来是学界辩难的焦点所在。
……
黄玉顺:邓曼 中国第一女哲
【提要】春秋早期的邓曼,堪称“中国第一女哲”。她对中国哲学的贡献,不仅在于具有涵盖形上学、形下学以及“天人之际”关系的思想系统,更在于她做出的三个思……
钟文华:我们今天怎样“胸怀天下”
(一)“物之不齐,物之情也”,这是中国的一句老话。做到正确认识和贯彻之,却并非易事。
不同文明没有优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别。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