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文化
第二个结合重大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突出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
明体达用思想:儒家体用哲学的现实指导意义
精髓要义,著之于篇。今年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文化建设方面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孔府档案研究:明清衍圣公府历史地位与社会影响
摘要
曲阜衍圣公府档案,数量庞大,延续时间也长,内容涉及与孔府有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是我国档案文献中的一笔极其珍贵的文化财富。发……
中华文明包容性: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
《孟子》仁学体系:道德实践的本体与发端解析
孟子云:“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乐之实,乐斯二者,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
重读《论语》必要性:全球化语境下的经典再诠释
对于一个在中国文化土壤中成长起来的读者,现在你能知道你的内心灵魂刻着《论语》的烙印吗?作为一个外国读者,当你见到中国人,能知道《论语》对他内心的……
史学经典与文化基因:中华民族精神锻造研究
摘要:中华民族文化基因是民族久远历史发展的根脉,是民族伟大创造力的源泉,在今天应当大力发扬光大。探索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产生和锻造任务繁重,涉及浩……
儒家智慧现代应用:应对文明危机的东方方案
一
刚才观摩了国学班同学的释菜礼,很受教育。同学们行礼如仪,体验生命的学问,表达内心的宁静与干净。这两天全国各地乃至海外华人社会都在祭孔,我们……
杨简陆九渊《大学》观:理学批判与肯定的双重维度
摘要:南宋杨简认为《大学》非圣人所作,在思想义理上有支离、割裂之瑕疵,有害于道体之浑全。对于“三纲领”,他认为“明德”即是“至善”,“止于”二字加在“至……
宋明儒共生主义:"一体之仁"的生态伦理价值
摘要:近年来,随着全球性环境危机的加深,“共生”思想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各界有识之士的进一步重视。在西方,出现了“共生主义”学说和运动。在中国,从政府……
精神人文主义评析:儒学现代转型的理论探索
【作者按】本文是作者2022年8月15日在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举办的儒家人文思想论坛的发言稿,原载《学术界》2023年第3期,第129‒137页。
【提要】杜维明先……
传统文化生命力激活:创造性转化的实施路径
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应有之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中华文明的……
明代居官七要:传统吏治思想的现实镜鉴
明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继续繁荣的时期。明太祖朱元璋出生在贫苦农民家庭,对百姓疾苦有着刻骨铭心的经历,对贪官污吏更是深恶痛绝。居官要清,为民造福,体……
君子文化伦理价值: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解析
根据《孔子家语》的记载,孔子曾与鲁哀公进行对话,鲁哀公寻求人才以治理鲁国。孔子将人分为五类:庸人、士人、君子、贤人、圣人。其中,圣贤被视为儒家理想的……
第二个结合与史学:中国历史学自主体系建构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为中国各学科领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国历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作为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中的关键……
传统文化价值观:中华文明的独特精神标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
岳麓书院精神传统:千年学府的文化基因解码
“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这副高悬于岳麓书院文庙的对联,道出了湖湘文脉的渊源有自,高扬了舍我其谁的气魄,也深刻地折射出岳……
儒家诚意说新解:康德哲学视域下的独知理论
邓晓芒立足康德的道德哲学对儒家伦理的基本原则进行了根本批判。在他看来,儒家的伦理道德根子处有一种结构性伪善,使其道德乃至政治诉求上虽然反对“乡愿”……
孟子升格运动:成圣机制与儒学发展关系考
孟子被尊为“亚圣”,是儒家思想重要的传承者和发展者,在继承、阐发、创新儒家思想方面,发挥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他的“浩然之气”“大丈夫”精神,对中华……
孔庙祭祀文化意蕴:礼制传统的现代传承
清初大儒顾亭林在《日知录》中说:“古人每事必祭其始之人,耕之祭先农也,桑之祭先蚕也,学之祭先师也,一也。”指出了孔庙祭祀所体现的文化根据。但其说也……
仁者爱人当代价值:儒家伦理的现代转化
作为孔子对“仁”的一种解释,“仁者爱人”为历代思想家所推崇,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被赋予新的含义。今天,继承和弘扬儒家伦理精神,我们有必要深入挖掘……
伟大复兴思想解放:文化自觉与理论创新路径
思想解放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是历史客观规律,也是历史客观事实。西方文艺复兴如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也同样如此。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
孟子思想当代应用:社会治理与道德建设启示
中华民族有着丰厚独特的传统文化,其中备受华夏儿女尊崇的是流传千载的孔孟之道。孟子以弘扬孔子之道为己任,其思想不仅丰富发展了儒家文化,也深刻影响了……
士大夫儒学复兴:新时代知识分子的文化使命
新时代的“士大夫儒学”
中国传统的儒学形态包括朝廷儒学、士大夫儒学和民间儒学三部分,它们彼此有别,互相影响,推动传统中国儒学历经风雨、传世至今……
考古视域下的宇宙观:中华先民思维模式探源
宇宙的本质是时空,“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宇宙意识的产生是人类迈入社会历史进程的重要标志,从这时开始,在生产生活需要的推动下,先民开始有意……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现代转化的双向互动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
曲阜碑刻文献研究:儒家文化考古新发现解读
作为孔子的故乡,“东方圣城”曲阜在千百年郁郁文气的洗礼中,留存了诸多与孔子相关的文物和遗迹。孔庙、孔林、孔府、少昊陵、周公庙、尼山、颜庙等处,至今……
里仁为美哲学意义:儒家空间伦理的当代启示
居处是每个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对于《论语》中孔子与孔门弟子来说,居处不仅是日常生活所需,也是君子品质的体现,是“仁”之展开与实践,是儒家生活方……
孔子与柏拉图德性论:轴心时代伦理观比较研究
在两千多年前的“轴心时代”,孔子与柏拉图都将“德性”视为人生要旨。孔子倡导“志于道,据于德”,柏拉图认为公民应具备“四大美德”,二人可谓心意相通,更印证……
汉字存在论诠释:"生""活""存""在"的哲学本体论
最近这些年,中国哲学界出现了一个动向,叫作“汉语哲学”,就是用汉语来讲人类普遍的哲学问题。笔者认为,首先,讲“汉语哲学”,最核心的问题应该是从汉语的……